若个藏修地,弥文尽返淳。
未妨违俗尚,稍喜出风尘。
奉引瞻天仗,班行肃缙绅。
卫贤如可起,此道竟谁陈。

【注释】

若个藏修地,弥文尽返淳。

未妨违俗尚,稍喜出风尘。

奉引瞻天仗,班行肃缙绅。

卫贤如可起,此道竟谁陈。

译文:

谁能找到一个隐居修炼的地方?

文字虽多但都归于自然朴素的本真。

不妨违背世俗的喜好,稍微喜欢脱离尘世的束缚。

跟随天子接受朝见,官员们穿着整齐的服饰显得严肃庄重。

像李德裕这样的贤能之人如果能够复起,

那么这种高尚的道德和文章最终又有谁来继承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一种向往。在诗中,诗人描绘了隐居之地的宁静、纯净、和谐,以及隐居生活的简朴、自由和高雅。诗人认为,隐居是一种高洁的生活态度,应该得到提倡和传承。

首联“若个藏修地,弥文尽返淳”直接表达了隐居之地的美好。这里的“藏修地”指的是隐士居住的地方,“弥文尽返淳”则表示隐居之地的文字、文化等都能回归到自然朴素的状态。诗人在这里赞美了隐居生活的恬静和纯真,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颔联“未妨违俗尚,稍喜出风尘”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不同之处。诗人并不反对违背世俗的喜好,而是觉得有些许的喜悦可以摆脱尘世的束缚。这里的“风尘”指的是世俗的纷扰和喧嚣,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的厌恶。

颈联“奉引瞻天仗,班行肃缙绅”描写了诗人与朝见天子时的庄重场面。这里的“奉引”指的是引导或陪同,而“天仗”则是天子出行时使用的仪仗队。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朝见天子时的庄重场景,以及官员们穿着整齐的服装的严肃氛围。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尊敬以及对官场生活的不满。

尾联“卫贤如可起,此道竟谁陈”表达了诗人对贤人的渴望和对道德文章传承的思考。这里的“卫贤”是指李德裕这样的贤人,而“此道”则指高尚的道德和文章。诗人认为,如果能够恢复李德裕这样的贤人,那么高尚的道德和文章将由谁来继承呢?这句话既体现了诗人对贤人的期望,也引发了对道德传承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