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工尧险,溪山见虏情。
一军才接战,千骑尽空营。
授首缘亲戚,论辜孰重轻。
覆车曾不戒,十万诧雄兵。
【注释】
过工尧:经过工尧。工尧,即工部尚书杨素的故乡。
漫说:姑且说说。
溪山见虏情:看见溪山中敌人的情况。
一军才接战:一支军队刚刚交战。
尽空营:全军覆没。
授首缘亲戚:被俘头领因为亲属关系而获释。
论辜孰重轻:讨论罪责哪个更重哪个轻。
覆车曾不戒:前车之鉴,应引以为戒。
十万诧雄兵:十万人称赞雄壮的军容。
雄兵:威武雄壮的军队。
【译文】
姑且说说工尧的险恶,溪山上敌人的情况就清楚了;一支军队刚刚交战,千骑尽数溃逃了营地。被俘头领因为亲属关系而获释,讨论罪责哪个更重哪个轻;前车之鉴,应引以为戒。十万人称赞雄壮的军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经过工尧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工尧,即工部尚书杨素的故乡。诗人通过描绘工尧一带山川形势,写出了杨素的家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诗的前两句写工尧地势之险,后两句写工尧军民之强。全诗写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漫说工尧险,溪山见虏情。”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开头两句先从工尧说起,点明题旨。工尧是隋朝的工部尚书杨素的故乡,地处中原腹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这个险要之地,而是先从周围环境说起。他首先指出工尧周围的山川形势:“溪山见虏情”,这里所说的“溪山”是泛指工尧周围的山川,“虏情”则是指敌情。诗人通过描写周围的山川形势,为下文揭示工尧军民之强作铺垫。
作者便着重写工尧军民之强了。“一军才接战,千骑尽空营”,这是写工尧军民英勇抗击敌人的场面。“一军才接战”,说明敌军尚未展开进攻,“千骑尽空营”,则是说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两个诗句,既写出了工尧军民的勇敢善战,又写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接着,作者又写了工尧军民在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授首缘亲戚,论辜孰重轻。”这里所说的“授首”和“论辜”都是古时候用刑杀来表示处罚的方式。“缘亲戚”,就是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刑罚轻重。诗人在写工尧军民在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时,特意强调了这一点,意在说明工尧军民在战争中是讲究纪律的,他们能够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刑罚轻重,这样做既体现了他们的仁爱之心,也体现了他们的军事智慧。
诗人再写工尧军民的战斗精神:“覆车曾不戒,十万诧雄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工尧军民在战斗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们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他们也把这种精神带到了战场上,让士兵们更加奋勇争先。“十万诧雄兵”,意思是说,十万名士兵都夸赞着他们的雄壮军容。这两句话,一方面表现了工尧军民在战斗中的顽强拼搏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在战斗中的严谨作风。
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写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通过对工尧及其军民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精神,还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看法和态度,既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他们对和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