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旌日晏渡河西,绝顶芙蓉路不迷。
石臼竹竿泉袅袅,风檐露井树萋萋。
龙山事往怜吹帽,渔父言欺笑掘泥。
谷口尚堪留一醉,黄花香衬马头低。
【注释】
芙蓉峰:位于江西上饶,主峰高173米。
双旌:指两个旗帜,这里代指诗人自己和铁山先生(名锡爵,字铁山)。旌:古代的旗帜。
绝顶:最高峰。
石臼竹竿:指在石头上舂米或竹筒里汲水用的竹竿。
袅袅: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
风檐露井:风吹着屋檐上的水滴,滴在井里发出声响。
龙山:指上饶市龙山,又名龙山寺。
事往怜吹帽:龙山寺有座古钟,每到黄昏时,寺中的僧人就吹打起钟,为过往的人们送行。
渔父言欺:渔夫们经常用“欺”来骗人。
谷口:指上饶城西的山谷之中。
黄香:一种草药,可作药材,也可作香料。
马头低:马低下头来,这里指马吃草。
【赏析】
《登芙蓉峰次铁峰先生韵》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作者游览上饶芙蓉峰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首联描绘了登临芙蓉峰时的雄浑景象;颔联赞美芙蓉峰的自然美景;颈联以历史典故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尾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陶醉之情。全诗风格清新,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有诗意。
这首诗是陆游游览上饶芙蓉峰时的即兴之作。诗中通过描绘芙蓉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陆游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陆游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首联“双旌日晏渡河西,绝顶芙蓉路不迷。”描绘了芙蓉峰的壮丽景象。这里的“双旌”指的是两位诗人手持旗帜,象征着他们志同道合、携手共进。而“日晏”则意味着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渐渐暗淡。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壮观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芙蓉峰之上,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石臼竹竿泉袅袅,风檐露井树萋萋。”进一步描绘了芙蓉峰的自然景观。诗人以“石臼竹竿泉袅袅”来形容泉水流淌的声音,给人以悠扬回荡之感;而“风檐露井树萋萋”则描绘了风吹树叶沙沙作响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这两联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使得整首诗的意象更加丰富而生动。
颈联“龙山事往怜吹帽,渔父言欺笑掘泥。”则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这里的“龙山事往怜吹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山寺钟声故事,当时僧侣们在黄昏时分吹打古钟送行人,为人们送上祝福和安慰。而“渔父言欺笑掘泥”则是指渔民们常常以欺人之语取乐,有时甚至会挖泥取水。然而,这些行为在诗人眼中却是值得赞赏的,因为它们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两句诗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既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了解,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尾联“谷口尚堪留一醉,黄花香衬马头低。”则是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陶醉之情的抒发。这里的“谷口”指的是上饶城西的山谷之中,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而“黄花香衬马头低”则描述了一幅美丽的景象:在山谷中漫步,闻到花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同时,马儿低头吃草,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美好的时光。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而迷人。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芙蓉峰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在旅途中与同道好友交流思想、分享感受的愉悦心情。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