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楼张号高义,同居共爨已六世。留都风俗波靡馀,万一见之亦足异。
家人不离由母贤,孤侄孽子如己气。只今垂白跻古稀,寿筵高张三彩戏。
此筵合依连理枝,宁问同根与异蒂。我为作歌,也匪侑觞,感激慈孝警聋瞆。

【注释】

  1. 北城楼张:即北城之楼上,张号。高义,指高尚的道义或节操。
  2. 同居共爨已六世:同居共爨,古代指兄弟同居一室,共同饮食。这里指母亲林孺人与丈夫一家六世同居共爨。
  3. 留都:南京旧称。风俗波靡馀:风俗衰败,奢侈淫靡。
  4. 万一见之亦足异:万一有机会见到这种风俗,也会感到惊异。
  5. 家人不离心:家人之间感情融洽,没有分离。由母贤:由于母亲贤惠。
  6. 孤侄孽子如己气:侄子和儿子像自己一样亲热。
  7. 只今垂白跻古稀:如今已经满头白发,接近古稀之年。跻,升、进。古稀,七十岁。
  8. 寿筵高张三彩戏:寿筵,寿宴。三彩,唐代一种彩色瓷器。这里指用三种颜色的丝线绣成的锦绣。
  9. 此筵合依连理枝:此筵,这个筵席。连理枝,传说中两棵树上的枝条相连接。比喻恩爱的夫妻或亲密的朋友。
  10. 宁问同根与异蒂:宁,岂。同根,同一本根。异蒂,不同的根。比喻不同出身的人也能结为至亲好友。
  11. 作歌:写诗。也匪侑觞:不是用来劝酒的歌辞。侑觞,劝酒。
  12. 我为作歌:我因此而作歌。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为祝贺他母亲的八十寿辰而创作的。作者通过描写母亲的贤淑,以及家族间的和睦相处,来歌颂母爱的伟大及家庭的和谐美满。同时,也借此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歌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北城楼张家的大宅景象,展现了其家世代同居共爨的情景,体现了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感。接着,诗人转而描述母亲林孺人的贤惠,强调了她的美德对于整个家族的影响,使整个家族在母亲的带领下达到了和谐美好的状态。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家中的温馨氛围,尤其是侄子和孙子们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如同自己一样的亲情。这既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也表达了对母爱无私、伟大赞美的情感。
    诗歌通过描写母亲的九十岁生日庆典,展现了家族成员们欢聚一堂的热闹场面,以及宴会上丰富多彩的节目,体现了家庭团聚的喜悦和欢乐的氛围。
    诗歌以“我为作歌”作为结尾,表明了自己创作此诗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祝寿,而是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母亲、家庭以及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间的惋惜和对人生意义的反思。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感情、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家庭和睦、母爱伟大和人生价值的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