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挽地僵仆,海运天翻波。
圣皇制国计,全功在漕河。
河水亦有竭,民力岂云多。
榜卒晨告痡,及暮靡啸歌。
妻孥终岁别,生死在网罗。
去年千里赤,十室九蓬科。
骨肉且相食,他人将若何。
根蠹花不实,生理宁有他。
君子秉明德,调剂使平和。
干禄有恺悌,刚柔无僣差。
如何民物遂,国祚同无涯。

【注释】

飞挽:指挽船。地僵仆:指大地被拖得动弹不得。海运:指漕运。天翻波:形容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圣皇:指皇帝。制国计:指制定国家的政策、策略。全功:指整个工程的完成。漕河:指黄河运河。河水亦有竭:指河水也有枯竭的时候。榜卒:指船夫。晨告痡:指早晨报告疲劳过度。及暮靡啸歌:指到了傍晚没有歌声。妻孥:妻子儿女。生死在网罗:指人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去年:指去年夏天。赤:泛指庄稼歉收。十室九蓬科:指十户人家有九户绝种。骨肉相食:指亲人之间因饥饿而死。他人将若何:别人将怎么办?根蠹:树根腐烂。生理:生活。宁有他:哪有别的办法?君子:指高士。秉明德:指有高尚的道德。调剂:指调节。使平和:使事情平息下来。干禄:谋求官职。恺悌(kǎitì):善良和顺。刚柔无僣差:处理事情公平合理,不分上下。如何:怎么。民物:百姓和财物。遂:成功。国祚:国家的寿命。同无涯:像海一样无边无际。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都宪高先生时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高士高谦吉,字子高,号西樵,山西平阳府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副使,后辞官归隐于家乡之西樵山。此诗写景叙事,抒发忧民情怀。

前四句以“飞挽”二字点题,形象生动;“海运”二字总承首句,“天翻波”三字又承接“海运”二字,气势雄伟,一气呵成。

接着诗人用“圣皇制国计,全功在漕河”两句,从国家政治大事着眼,指出漕运工程是国家安危存亡的关键所在,从而为下文的抒怀作了铺垫。

中间八句则转入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诗人用一系列形象化的比喻来刻画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河水亦有竭,民力岂云多!”“榜卒晨告痡,及暮靡啸歌”,这是说,尽管河道淤塞,但人民仍然努力工作;而当一天结束时,却没有人能唱出愉快的歌声,因为大家都已精疲力尽了。这一句中“河水亦有竭”是说河水虽被疏浚,但河道仍不畅通;“榜卒”是指船夫,他们辛苦一天却得不到报酬;“及暮靡啸歌”则是说他们到了晚上就疲惫不堪地睡着了。这些细节都描绘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

接着诗人写到:“妻孥终岁别,生死在网罗。”这里诗人通过一个家庭的画面,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看到许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人远走他乡,这种生离死别的情景令人痛心不已。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样的社会现状是难以改变的,因为人们的命运已经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无法逃避的网罗之中。

诗人还写到:“去年千里赤,十室九蓬科。”这句诗中,“千里赤”指的是灾情严重的地方,而“九室九蓬科”则是指那些已经没有生存希望的家庭。诗人用这样夸张的比喻手法,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关切之情。

诗人继续写道:“骨肉且相食,他人将若何。”这里的“骨肉且相食”指的是亲人间互相残杀的惨状;而“他人将若何”则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人又能做些什么呢?诗人用这两个问题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最后两句“根蠹花不实,生理宁有他!君子秉明德,调剂使平和”,诗人用树根腐烂、花不会结果等自然现象来比喻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他也用“君子秉明德”来形容那些有着高尚道德的人能够起到调节社会的作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和思考,展现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