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会曷为乐,所乐在嘉宾。
素王有哲裔,蔼蔼温恭人。
南宫荫芳树,宛若杏坛春。
斯文本同家,十哲集如云。
共闻宣圣训,气义即同门。
我尝见羹墙,况接其贤孙。
圣皇重师道,俎豆临成均。
百工骏奔奏,三氏翕然臻。
御宴昭殊锡,初筵亦继陈。
幸逢五百会,文物为一新。

【译文】

在礼部后堂,和各位官员共同宴请了衍圣公,得到了“宾”字。

为何会有此乐?是因为有贵宾来参加。

素王的后代都是贤人,温和恭敬。

南宫为他们遮荫,就像杏坛之春。

这些人本是同一家人,十哲之人聚集在一起。

大家都听到了宣圣的教诲,气义相通如同门徒。

我也曾见过孔子家,何况是贤孙。

圣皇重视师道,把祭祀礼仪安排得井井有条。

工匠们骏马奔驰,奏出美妙的音乐。

三氏都欣然而来,齐聚一堂。

皇帝赐下殊礼,筵席上又摆上了新的菜肴。

有幸遇上五百会,文物焕然一新。

【注释】

兹会:这次宴会。曷:何。

所乐:所欢喜的事。

嘉宾:指宾客。

素王:汉光武帝封孔子后裔孔霸为褒成侯,谥曰褒成宣王。后人因称孔子的后代为“素王”。

蔼蔼温恭人:形容其人品温和恭敬。

南宫:即南宫子,周朝时孔子弟子曾子居住的地方。

宛若:好像。

斯文:这里指孔子及其弟子。

十哲:指孔子十位得意弟子。

羹墙:《论语》载: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此处用“羹墙”比喻子贡。

况接其贤孙:指与衍圣公有亲戚关系。

圣皇:指唐玄宗,他尊崇儒学,提倡道教、佛教和儒教并重,故有此说。

俎豆: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祭品的礼器。

百工:各种手艺的人。

骏奔:疾速奔跑。

三氏:指儒家、法家、道家。

昭殊锡:明示奖赏。

初筵:初次进餐时的席位。

五百会:指孔子诞辰那天的盛大聚会。

【赏析】

《于礼部后堂同诸公会宴衍圣公得宾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他对衍圣公的敬仰之情,同时描绘出一幅幅热闹喜庆的宴会场景,展现了儒家文化的魅力。

诗的第一句“于礼部后堂同诸公会宴衍圣公”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在礼部后堂与各位官员共同宴请了衍圣公。这一举动是为了得到“宾”字。接着第二句“兹会曷为乐,所乐在嘉宾”,诗人表达了他对这种宴会的愉悦之情,认为能够与嘉宾共聚一堂是一件乐事。这里的“嘉宾”不仅指衍圣公本人,还包括了所有参与此次宴会的人。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描绘了宴会的场景。诗人用“素王有哲裔,蔼蔼温恭人”来形容衍圣公的家族背景和气质风貌;“南宫荫芳树,宛若杏坛春”则通过比喻,将南宫子与孔子比作春日中的芳树,既赞美了他们的成就,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斯文本同家,十哲集如云”则强调了衍圣公与孔子一脉传承的关系,同时也描绘出宴会上的众多贤者齐聚一堂的景象。

最后两句“共闻宣圣训,气义即同门”进一步强调了宴会的意义,通过聆听宣圣(即孔子)的教诲,人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气义联系,成为了一家人。这里的“宣圣”是指孔子,而“气义即同门”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因共同信仰而结成的深厚友谊。

这首诗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述和对衍圣公及其家族的赞美,展现了儒家文化的魅力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