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观樊绰云南志,今入兰沧江上舟。
山自哀牢皆北向,水如弥渃尽南流。
乾坤瓮盎多蚊蚋,蛮貊襟裾类马牛。
揽辔登高一回首,悠悠何处望神州。
【注】兰沧江:指滇池,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哀牢山在云南境内,是古代西南夷的部落联盟中心。弥渃:大水。瓮盎:盛水的瓦器。蚊蚋:蚊子和牛蝇。蛮貊: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如苗、彝等)的称呼。马牛:比喻野蛮的民族。神州:这里指中原。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乘船沿澜沧江而上,看到沿途山川河流的景象,并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译文】
我曾在《云南志》中读到过关于哀牢山的记述;现在,我又登上了兰沧江上的船只。
哀牢山从北向南延伸,山势雄伟壮丽;澜沧江从西向东流去;水流湍急,波涛汹涌。
天地间到处充满了蚊子和牛蝇;南诏、吐蕃的人民都穿马甲,头戴牛头形的帽子(这是对当时少数民族的一种形象的描绘)。
我手握缰绳登上高高的山峰远眺,但回头望去,不知何处才是中原故土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临澜沧江西上时所作。《云南志》是唐代樊绰所著,记载了南诏的历史情况。《诗·小雅·四月》中有“瞻彼洛矣,维水泱泱”之句,即以泱泱大河喻泱泱大国。诗人以“泱泱”二字形容澜沧江,既写出长江的浩瀚气势,又暗寓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的热爱之情。
首联写诗人乘舟溯流而上的情景。“曾观”表明这是诗人第一次到云南。“今入”则表明这是诗人第二次到云南。“曾”与“今”、“观”与“入”、“樊”与“兰”同属一声,韵脚相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曾在《云南志》里读过有关哀牢山的记载,今天,我又登上了澜沧江上的船只。“入舟”,表明诗人正在乘船航行。
颔联写沿途所见景色。“哀牢山自北向”,指哀牢山的山脉自北向南伸展。“水如弥渃尽南流”,指澜沧江自西向东流去,江水湍急,波浪滔天。“弥渃”,水名,指澜沧江。“南流”,指澜沧江向西流。“乾坤”,天地。“瓮盎”泛指盛水的器具。“蚊蚋”,蚊蝇。“类马牛”,指蛮族服饰。这句意思是说:苍天大地到处都是蚊蝇和牛蝇;南诏、吐蕃的人们都穿马甲,头戴牛头形的帽子。“揽辔”,执辔驾车。“登高”,登上高处,即站在山顶上。“回首”,回头望。“神州”,这里指中原。这句意思是说:我手握缰绳登上高山远眺,但回头望去,不知何处才见中原?
尾联写诗人眺望远方的感受。“揽辔”,执辔驾车。“高”,一作“高”。“回首”,回头望。“悠悠”,遥远的样子。“处”,一作“何”。这句意思是说:我手握缰绳登上高山远眺,但回头望去,不知何时才能见到祖国的中原地区?
此诗是一首边塞诗,但写得雄浑阔达,气度不凡。全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澜沧江西上的情景;后两句写他遥望远方的感受。全诗结构紧凑,语言明快流畅,音调铿锵悦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