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惟乐水,乐之斯饮之。
清贫自足乐,真味谁能知。
江海归吾量,膏粱匪我思。
孔颜今不作,千载竟何师。
题孙允刚饮水轩
明程通五律赏析
智者惟乐水,乐之斯饮之。清贫自足乐,真味谁能知。江海归吾量,膏粱匪我思。孔颜今不作,千载竟何师。
注释:
智者:明智的人。惟:只,只是。乐水:喜欢水。
乐之斯饮之:以此为乐,以此为满足。
清贫:贫穷。自足:自己满足。乐:喜爱。
真味:真正的滋味。谁能知:谁知道。
江海:指江河湖海。归吾量:归依我的度量。吾:我。
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食物。匪:不是。我思:我的欲望。
孔子(孔)和颜回(颜):儒家的两位著名代表人物。作:出现。
赏析:
这首诗由明人程通创作于明代,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一个智者对水的热爱,来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诗中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淡泊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道德的尊重。
第一句“智者惟乐水”,直接点明了主题,即智者的快乐在于对水的喜好。这里的“惟”字表示唯一,强调了这种快乐的独特性。接着,第二句“乐之斯饮之”进一步展开,说明了这种快乐是以喝水为满足的。这里用“斯”字,加强了语句的肯定性和紧迫性,表现出了一种迫切的心情。
第三、四句“清贫自足乐,真味谁能知”则转向内心的满足感。这里的“清贫”并非真的贫穷,而是形容内心的一种宁静和满足;“真味”则是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即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境界,即在贫乏中找到乐趣,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真谛。
第五、六句“江海归吾量,膏梁匪我思”进一步描述了这种境界。这里的“江海”和“膏梁”分别代表了宽广和丰富,而“非”则表示否定。通过对比,诗人强调了自己对于江海的包容,以及对于物质欲望的拒绝。这两句表明,真正的满足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和和超脱。
最后两句“孔颜今不作,千载竟何师”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这里提到的“孔颜”指的是孔子和颜回,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诗人心中的楷模。然而,诗人指出他们并不存在于现实中,因此无法作为榜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以及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绘智者对水的热爱,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内在满足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和道德的赞美,展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态度。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