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别成均,南归楚水滨。
檐头缃帙旧,庭下彩衣新。
去路江梅馥,来时禁柳青。
都门频送客,我亦倍思亲。

诗句释义

1 孝子别成均 - 这是描述李志宁在完成学业后离开家乡去京城求学或任职。”孝子”通常指孝顺儿子,这里可能意味着李志宁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选择离开是出于对父母的孝顺。”成均”是古代学校的名称,这里可能指的是李志宁即将离开的学府。

  1. 南归楚水滨 - “南归”表示向南返回,”楚水滨”可能是李志宁将要返回的地理位置,具体是哪一带的楚地(古代中国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的楚水可能有诗意的意味,象征着南方的水乡或者故乡的河流。

  2. 檐头缃帙旧 - “檐头”是指房屋的横梁部分,常用于遮阳。”缃帙”是一种书卷,颜色为淡黄色,这里可能指的是李志宁离开时,家中书籍被整齐地放在屋檐下等待他归来。

  3. 庭下彩衣新 - “庭下”通常指庭院之下,”彩衣新”则形容李志宁穿着的新衣服。这可能是说李志宁在离家前精心打扮了一番,准备迎接回家的喜悦。

  4. 去路江梅馥 - “去路”可能指的是回家的路,”江梅馥”则形容沿途的风景如画,江边的梅花盛开,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5. 来时禁柳青 - “来时”可能指的是李志宁再次来到这个地方的时间,”禁柳青”则描绘了春天里柳树发新芽的景象,这里的”禁”可能是形容词,形容柳树的颜色鲜绿。

  6. 都门频送客 - “都门”是古代城市的大门,也是交通要道,”频”表示多次,可能是指李志宁经常从这里离开前往外地。

  7. 我亦倍思亲 - “我亦”表明作者自己,”倍思亲”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思念和担忧。

    译文

    孝子别成均,南归楚水滨。
    檐头缃帙旧,庭下彩衣新。
    去路江梅馥,来时禁柳青。
    都门频送客,我亦倍思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而略带哀愁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诗中的“孝子”和“别成均”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父母深深的孝心。同时,诗人通过对家乡景物的细致描绘,如“檐头缃帙旧”、“庭下彩衣新”,营造出一种别离时的温馨氛围,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与家乡的那份特殊的情感联系。最后,“我亦倍思亲”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情厚意,让人不禁感同身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