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陪郊宴戴恩回,不觉春光次第催。
鳌禁未烧千炬烛,凤筒先动六葭灰。
喜逢令节添新岁,恐落明时数弃才。
欲向同人歌老大,陈根已负十年培。
我们来看原诗:
宴归忽思明早立春再一日元宵矣节物惊心为之怃然偶成柬倪舜咨侍读
又陪郊宴戴恩回,不觉春光次第催。
鳌禁未烧千炬烛,凤筒先动六葭灰。
喜逢令节添新岁,恐落明时数弃才。
欲向同人歌老大,陈根已负十年培。
我们将逐句进行解读和赏析:
第一句
宴归忽思明早立春再一日元宵矣节物惊心为之怃然偶成柬倪舜咨侍读
- 解析:诗人在宴会后突然想起春天的来临,以及元宵节的到来。这种突如其来的感触让诗人心中震惊,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作为对这一时刻的纪念。
- 关键词:宴归、明早、立春、元宵
- 注释:宴归可能是指宴会结束之后返回家中的情景;明早立春指的是第二天清晨就迎来了立春这个节气;元宵节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人们会赏灯、吃汤圆等。
- 赏析:首句点明了诗人是在宴会结束后的感悟,表达了他对春天到来和元宵节的惊喜之情。
第二句
又陪郊宴戴恩回,不觉春光次第催。
- 解析:诗人再次参加郊外的宴会并陪同戴恩返回,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春天的脚步在不断逼近。
- 关键词:郊宴、戴恩、次第、催
- 注释:郊宴可能是指郊外举行的宴会;戴恩可能是一个特定的人或场合;次第可能表示一种顺序或节奏;催则意味着催促或加速。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参与宴会时的轻松愉快心情,同时也暗示了春天正在悄然临近。
第三句
鳌禁未烧千炬烛,凤筒先动六葭灰。
- 解析:诗人描绘了一幅画面,鳌禁(古代的一种刑罚)还未被焚烧,而已经点亮了千支蜡烛;而凤凰管乐器(如笙箫一类的乐器)却先奏起了音乐。
- 关键词:鳌禁、千炬烛、凤筒、六葭灰
- 注释:鳌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通常用于关押囚犯;千炬烛则形容蜡烛的数量之多;凤筒可能是指某种管乐器;六葭灰则是一种古代音乐术语,指的是用芦苇制作的乐器。
- 赏析: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和物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
第四句
喜逢令节添新岁,恐落明时数弃才。
- 解析:诗人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迎来了一个美好的节日——新年,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才华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遗忘。
- 关键词:令节、添新岁、明时、数弃才
- 注释:令节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节日或美好的日子;添新岁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明时指代未来的时光;数弃才可能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才能可能会被埋没。
- 赏析:这句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个人价值的担忧。
第五句
欲向同人歌老大,陈根已负十年培。
- 解析:诗人想要分享自己年岁增长的故事给朋友们听,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根基已经培养了十年,这可能意味着他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巩固这些成就。
- 关键词:同人、老大、陈根、十年培
- 注释:同人可能是指与诗人共同经历的人;歌老大意味着讲述自己的经验或故事;陈根已负十年培可能是指多年的积累和努力;十年培可能指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培养。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结
这首诗以宴归为契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和对时间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个人成就的珍视。诗中的“喜”与“惧”、“庆”与“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同时,通过对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还传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