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乐镇下更未阑,黄木岭头山火寒。
峰腰霜满一尺径,涧底风生千仞滩。
归心急喜到家好,侧足方知行路难。
前途忽与故人接,相对不觉成悲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早发湖乐镇过黄木岭遇佐时及乡人来迎”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赏析;然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内容、景物特征等,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译文】

清晨从湖乐镇出发,经过黄木岭,遇到佐时以及乡亲来欢迎我。

湖乐镇的夜晚还未结束,黄木岭上山火寒气凛冽。

山峰腰身被一层霜白裹住了,涧底的风声吹得千仞的峡谷轰鸣。

归心似箭喜得回家了,才发现山路艰难难行难。

前面忽然与故人相遇,相对之间不觉悲欢交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冬,当时诗人在长安任左拾遗,而其友人佐时则在湖南桂阳当主簿,两人相约同行,不料在赴官途中分手。诗中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全诗语言平实自然,却情深意切。

首句“早发湖乐镇”,交代了出发的时间是早晨,为下面写景作铺垫。第二句“下更未阑”点明出发时间是深夜。“未阑”即未尽,表示时间很长。第三、四句写旅途见闻,前两句写山火,后两句写风雷。山火寒气袭人,风雷声势浩大。“峰腰”指峰顶,“一尺径”指山径只有一尺宽。“霜满”、“风生”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中景色,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涧底”指山涧深处。“风生千仞滩”写出了山涧深处风的呼啸之声,声音之大可想可知。

中间两联由写景转入抒情。第五、六句写思归之情:急欲回家的心情令人喜悦,但想到路途艰难也不免心生忧虑。第六句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担忧:“侧足方知行路难。”意思是说,只有行走在曲折险峻的山路上才能体会到行路之难。

尾联写相逢的喜悦。诗人写到此处,突然与朋友相见。两人久别重逢,不禁感慨万千。“前途”句写与朋友再次相聚的喜悦心情,“不觉”句写分别时的悲愁,两处“不觉”互文见义,都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留恋和不舍。

此诗写景细腻生动,叙事真实感人,言简意赅而又韵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