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山堂倚故墟,儿童能识紫阳朱。
乡贤依附襟裾末,县令周旋俎豆馀。
恩典近延徽国谱,奎文犹刻理宗书。
平生学道全无似,九拜趍庭愧小儒。
紫阳书院
千载山堂倚故墟,儿童能识紫阳朱。
乡贤依附襟裾末,县令周旋俎豆馀。
恩典近延徽国谱,奎文犹刻理宗书。
平生学道全无似,九拜趍庭愧小儒。
译文:
紫阳书院
千载的山堂依偎在废墟之上,孩子们都能认出紫阳的颜色。
家乡的学者依附在衣襟上,县令周旋于酒食之间,但已显得微不足道。
恩典接近了延徽国的家谱,奎文仍然刻录着理宗皇帝的书。
我一生学习道理却无法与他们相似,惭愧地跪拜在庭院里像一个小学者。
注释:
- 紫阳:指紫阳书院,位于浙江绍兴市。
- 山堂:古代官署或私宅中的一种建筑形式,以高大为主。倚:依傍,依靠。故墟:旧有的地方或遗址。
- 袖:衣襟。
- 县令:古代地方长官的称呼。周旋:周旋往来。俎豆:祭祀时使用的礼器,这里指礼仪和礼节。
- 徽国谱:指徽州(今属安徽)的地方志。
- 理宗书:指理宗皇帝的书札等文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紫阳书院的诗。诗人通过对紫阳书院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学术和道德的追求和敬畏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紫阳书院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展现了其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其次,诗人通过对乡贤和县令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学术和道德的重视和尊崇之情。最后,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自责,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和道德的追求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有力,充满了对知识和学术的尊重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和人格的高度重视和追求。这种追求和敬畏之情,不仅体现在诗人个人身上,也体现在他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