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晨立陛西东,有诏斋明对竹宫。
鹓序复从陪祼享,鸾旗早已动灵风。
五门昼下铜壶转,九庙春回玉辂通。
圣敬未遑先饮福,南郊三日待升中。
【解析】
此诗是一首应制诗,内容为皇帝在南郊行祭时作者所作的陪祀。诗人恭候着皇帝的驾到,从清晨一直等到太阳西下,然后才听到有诏斋明对竹宫的号令。“有诏”,即有诏令,指皇帝召见。“斋明”,古代祭祀前要斋戒沐浴。“复”同“复”。“陪庙享”,皇帝祭祖,文武百官皆以礼相陪。“次韵”,用原韵而稍变其字词。“李宾之学士”,指李公佐。“衣冠”两句写皇帝临朝时的威仪。“晨立陛西东”,皇帝上朝时,文武百官都站在班列里。“衣冠”即衣冠朝服,“陛”即台阶,“西东”指左右两侧。“有诏”“复从”两句写皇帝命令百官斋戒沐浴,以便参加祭祖典礼。“陪祼享”是陪祭,“祼”即裸祭,“享”即祭奠,“鸾旗”句写皇帝祭祖仪式开始,“鸾旗”是皇家的旌旗。“五门”两句写祭祀仪式开始后的情况。“五门”,指天子所居之城门。《周礼·考工记》:“两扇一阙一门,五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命乐正入学习舞《云门》。……季冬之月,命乐正入学习舞《大武》。”郑玄注:“二曰《云门》,四曰《大武》。”《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季冬之月……是月也,命乐正人学习舞《大武》。物生者成,象天而仰之,乃择元日以大簇燎于庭燎。”《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大武》。”郑玄注:“四曰《大武》,谓舞干戚戈羽者也。”“九庙”即九座帝王宗庙,“玉辂通”,即玉辂行进畅通,“通”读去声。“圣敬”句写皇帝祭祀先王的虔诚。“圣”指皇上,“敬”指虔诚恭敬,“饮福”即饮福酒,表示祈求上天赐福。《礼记·文王世子》:“凡大事,必执事与君俱,君将举之。若坐则侍,若立则待于左、右。书唯君之命。”郑玄注:“坐则侍,立则待于左、右者,示尊君之礼也。”“未遑”,来不及,“饮福”,祈神赐福,求年丰人安。末两句写皇帝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上天保佑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南郊”指帝王在南郊进行的祭祀。《尚书·尧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孔颖达疏引《论语》:“孔子曰:‘如东封,则可矣。’”朱熹注:“按古者南郊祭天地上帝于江南,今京师南郊亦谓之南郊。”“三日”指三天。“升中”,升格。
【赏析】
本篇是应制之作。诗的内容为皇帝在南郊行祭时作者所作的陪祀。作者恭候皇帝的到来,从清晨一直等到太阳西下,然后才听到有诏斋明对竹宫的命令。“有诏”“复从”两句写皇帝命令百官斋戒沐浴,以便参加祭祖典礼。“陪祼享”,皇帝祭祖,文武百官皆以礼相陪。“次韵”,用原韵而稍变其字词。“李宾之学士”,指李公佐。“衣冠”两句写皇帝临朝时的威仪:皇帝上朝时,文武百官都站在班列里。“衣冠”即衣冠朝服,“陛”即台阶,“西东”指左右两侧。“有诏”“复从”两句写皇帝命令百官斋戒沐浴,以便参加祭祖典礼。“鸾旗”句写皇帝祭祖仪式开始,“鸾旗”是皇家的旌旗。“五门”两句写祭祀仪式开始后的情况。“五门”,指天子所居之城门。《周礼·考工记》:“(天子)两扇一阙一门,五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季冬之月……是月也,命乐正人学习舞《大武》。物生者成,象天而仰之,乃择元日以大簇燎于庭燎。”《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大武》。物生者成,象天而仰之,乃择元日以大簇燎于庭燎。”郑玄注:“二曰《云门》,四曰《大武》。”郑玄注:“四曰《大武》,谓舞干戚戈羽者也。”“九庙”即九座帝王宗庙,“玉辂通”,即玉辂行进畅通,“通”读去声。“圣”指皇上,“敬”指虔诚恭敬,“饮福”即饮福酒,表示祈求上天赐福。《礼记·文王世子》:“凡大事,必执事与君俱,君将举之。若坐则侍,若立则待于左、右。书唯君之命。”郑玄注:“坐则侍,立则待于左、右者,示尊君之礼也。”“未遑”,来不及,“饮福”,祈神赐福,求年丰人安。末两句写皇帝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上天保佑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南郊”指帝王在南郊进行的祭祀。《尚书·尧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孔颖达疏引《论语》:“孔子曰:‘如东封,则可矣。’”朱熹注:“按古者南郊祭天地上帝于江南,今京师南郊亦谓之南郊。”“三日”指三天。“升中”,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