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文石甃街渠,尽是频年伐冢馀。
所获自收金玉外,不知曾见殉书无。
注释:汶上:即“汶水之上”,泛指汶水之滨。家家:每一家的,普遍的意思。文石:指用石头砌成的街道和水池等。甃街渠:指在街道、水池边垒起的石块。尽是:全都是。频年:连年,多年。冢余:坟墓旁边剩余下来的泥土。所获自收金玉外:所得到的东西除了金银珠宝之外。曾(zēng)见:曾经见过或听说过。殉书:殉葬的书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汶水之滨,家家户户用石头砌成街道和水池的景象。这些石头可能是从坟场旁边剩余下来的,所以被称为“冢余”。这些石头被用于修建街道、水池等基础设施,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这些石头本身的价值,而是更加关注它们背后的意义——那些在战乱中牺牲的人们。
在汶水之滨,每一户人家都在忙着修建街道、水池等基础设施。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石头砌成的,因此得名“文石甃街渠”。这些石头可能来自坟场旁的废墟,所以被称为“冢余”。这些石头被用于修建道路、排水沟等基础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然而,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这些石头本身的价值,而是更关注它们背后的意义——那些在战乱中牺牲的人们。
这些石头可能来自于战乱中的坟墓旁的废墟,因此被称为“冢余”。这里的“冢”指的是坟墓,而“余”则是剩余的意思,意味着这些石头是从坟墓旁边剩下的泥土中挖掘出来的。这些剩余的泥土被用来建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
所获自收金玉外:所得到的东西除了金银珠宝之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破坏和毁灭的认识。在战乱中,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他们的财富也荡然无存。因此,作者认为这些东西除了金银珠宝之外,还应该包括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生命价值。
不知曾见殉书无:不知道是否曾经有人因为殉葬书籍而殉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殉葬制度的质疑和反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殉葬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人为了保护心爱的人而选择殉葬。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残忍且毫无道理可言。因此,作者对此表示质疑和反思,认为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合情。
这首诗通过对汶水之滨街道、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描述,引出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的认识以及对古代殉葬制度的质疑和反思。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作者传达出对于和平、公正以及人性的思考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