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声残夜未央,醉怜明月绕虚廊。
呼童整顿庭前竹,莫共青青蔓草长。
【注释】
八月九日醉书:指在农历八月九日(重阳节)的晚上喝醉了酒后写的诗。蟋蟀声残夜未央,醉怜明月绕虚廊:蟋蟀的声音已停止,夜还没有结束,我喝醉了,喜欢看明亮的月光洒满空廊。蟋蟀,昆虫名,俗称“促织”、“蛐蛐”。《礼记》说:“蟋蟀鸣于阶下,则知岁饥。”古人以为蟋蟀鸣叫是天将下雨的前兆。虚廊,空廊,即长廊。
呼童整顿庭前竹,莫共青青蔓草长:让孩子们把院子里的竹子整理整齐,不要和青蔓野草一样长得茂盛。
【赏析】
这是一首写重阳节饮酒赏月的七绝,描写诗人醉酒赏月的情景。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以简练明快的语言、朴素平实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清幽静美、富有情韵的画面 。
首句“蟋蟀声残夜未央”,点明时间是在重阳节。蟋蟀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代表秋天,这里用它来形容夜晚已经很深了。而“未央”一词,既形容夜色深重,也暗示着诗人饮酒作乐的心情。次句“醉怜明月绕虚廊”,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饮酒作乐的情景。月亮挂在天空,照亮了庭院的一角,诗人借着酒意,看着明亮的月光,觉得格外有趣。这两句一气呵成,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之夜喝酒赏月时的愉悦心情。
第三句“呼童整顿庭前竹”,则展现了诗人与家人共度佳节的场景。诗人呼唤家人过来,让他们把院子里的竹子整理整齐。这一动作,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让诗人更加陶醉在美好的氛围之中。第四句“莫共青青蔓草长”,则是诗人对家人的提醒。虽然青青的蔓草看起来也很美,但它们终究是野草,不能与竹子相比。诗人希望家人能够像竹子一样,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被外界所污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在重阳节之夜与家人共度佳节的快乐时光,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