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作周礼,本以致太平。
后来讲求者,往往乱自生。
一悲新室篡,再苦新法行。
善哉豫公语,万古当作程。
关雎与麟趾,此化何时明。

《咏史十四首》是明代诗人程敏政所作的一组古体诗,共十四首。这些诗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与评价,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第一首:周公作周礼,本以致太平。此句表明了周公制作周礼的初衷是为了恢复和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在古代中国,周礼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2. 第二首:后来讲求者,往往乱自生。这句话反映了一些后来的人在追求理想和政治秩序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混乱和不稳定。这可能与他们的理想过于理想化或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有关。

  3. 第三首:一悲新室篡,再苦新法行。这里提到的“新室篡”和“新法行”,是指东汉末年的王莽篡位和其实施的一系列新政策。这些事件不仅导致了政治上的动荡,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 第四首:善哉豫公语,万古当作程。这里的“豫公”指的是唐代的名将李光弼,他在安史之乱中表现出色,被誉为“善战”。他的话被视为后世的典范,被广泛传颂。

  5. 第五首:关雎与麟趾,此化何时明。这句诗句借用了《诗经》中的内容,表达了对于和谐、美好的社会状态的追求和期待。这种追求和期待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理想。

《咏史十四首》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总结,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这不仅展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历史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