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檞叶如斗,负此大石傍。
牸兮喘何急,徙倚南风凉。
子牛卧弗起,似恋青草长。
安得伴樵牧,留连至斜阳。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任建州浦城县主簿时。浦城,今属福建;通判,是宋代官名,为各州府之长官,负责一州的民政、司法、财政等事务,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诗中“鲍栗之通判”指鲍宣,字子政,西汉人,以清廉著称,历任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曾因直言进谏而屡遭排斥。诗的起句点明题咏对象的物象:“山檞叶如斗”,即指山中的枫树,其枝叶繁茂,犹如斗般大小。诗人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枫叶的茂盛,并由此引出下文对牛群的描述。第二句“负此大石傍”,则是指牛群在巨石旁饮水,这一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刻画了牛儿悠闲自得的生活情景,也烘托出了环境的幽静之美。接着“牸兮喘何急”,是对牛儿喘息声的描写,这里的“牸”是指母牛,诗人将它们比作辛勤劳作的农妇,而牛儿急促的喘息声则似乎在诉说着它们的劳累。“徙倚南风凉”,则是描绘牛儿在南风中悠然自得的姿态,仿佛是在享受着自然的恩赐。第三句“子牛卧弗起”,则是对牛群休息状态的描写:“子牛”指的是小牛,它躺在草地上,似乎正在享受着青草的美味,这一句既表现了牛儿们安逸舒适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它们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似恋青草长”,则进一步揭示了牛儿们的本性:它们对于青草的眷恋之情如此深厚,以至于连睡觉时都不愿离开。尾句“安得伴樵牧,留连至斜阳?”则是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他认为,如果能够与樵夫和牧人相伴,一起度过斜阳时分,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此诗以四景牛为题,实际上是一首咏物抒情之作。诗人通过对牛群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来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牛群比作辛勤劳作的农妇,将牛儿比作悠闲自得的小牛,以及将青草比作美丽的女子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牛群在大自然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和谐、宁静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去看待自然万物和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