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村鸡鸣后村应,四山如城石无磴。
男耕女织自春秋,不许世尘通一径。
绕溪种桃无杂花,十里五里明朝霞。
穿花作路记来往,秦虐不到山人家。
捕鱼深入者谁子,鸣榔忽过青山趾。
溪亭老翁疑且惊,失路何人误来此。
小问市朝经几主,客云有晋今太康。
邀归恋恋作鸡黍,屈指悠悠悲海桑。
异事流传宁复再,神仙已远丹青在。
昌黎有作诚得之,馀子虽工亦何逮。
我尝三复柴桑吟,桃源楚地幽且深。
楚人雠秦不相屈,忠义谁明千载心。
竹鹤老人年九十,点染生绡墨犹湿。
楚江山水晋风神,却似身曾到原隰。
维扬太守开别筵,披图细玩春风前。
兴酣一订武陵史,为君改赋逃秦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桃源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我们来看第一句:“前村鸡鸣后村应,四山如城石无磴。”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前村的鸡开始打鸣,后村的村民也纷纷回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鸣。四周的山峦如同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城池,而山上的石头却平整光滑,没有可以攀爬的台阶。这里通过对比和映衬,生动地描绘了桃源村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
我们看到第二句:“男耕女织自春秋,不许世尘通一径。” 这句诗进一步展现了桃源村的生活场景。村民们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世隔绝,只留下一条通往外界的小径。这里的“自春秋”暗示了桃源村的历史久远,世代相传。而“不许世尘通一径”则表达了村民对外界纷争的不屑一顾,宁愿生活在这片净土中。
第三句是:“绕溪种桃无杂花,十里五里明朝霞。” 这句诗描绘了桃源村周围的景色。在溪边种植着桃树,周围没有其他杂花,只有桃花盛开时才能看到那如霞般美丽的景象。这里的“无杂花”和“明朝霞”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接下来的第四句是:“穿花作路记来往,秦虐不到山人家。” 这句诗描述了人们在花丛中穿行,留下了一条条小径,这些小径成为了村民们来往的通道。而秦虐(秦国的统治)却无法影响到山中的居民们,他们仍然过着安宁的生活。这里通过对比和反衬,强调了桃源村的宁静和远离战乱的幸运。
第五句是:“捕鱼深入者谁子,鸣榔忽过青山趾。” 这句诗描绘了渔夫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清澈的溪流中捕鱼,深入水底寻找食物。而当渔夫们敲击船边的榔头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打破了青山的宁静。这里的“鸣榔”和“青山趾”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
第六句是:“溪亭老翁疑且惊,失路何人误来此。” 这句诗描述了一位老翁在溪亭中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景象。他似乎在怀疑自己的眼睛,因为眼前的一切与他熟悉的世界大相径庭。而“失路何人误来此”则表达了他对这位不速之客的疑惑之情。这里的对比和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第七句是:“小问市朝经几主,客云有晋今太康。” 这句诗描绘了市场上的人们忙碌的景象。他们经过几个朝代的变迁,如今仍在经营着商业活动。而那位客人则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朝时期,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繁荣昌盛的地方。这里的“有晋今太康”既指历史,又暗指现实,使得整个诗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第八句是:“邀归恋恋作鸡黍,屈指悠悠悲海桑。”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想要邀请朋友回家共享美食的愿望。然而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心中不禁感到悲伤和惋惜,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垠。这里的“悠悠悲海桑”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又暗含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第九句是:“异事流传宁复再,神仙已远丹青在。”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感慨。虽然世间的美好事物难以再现,但那些曾经出现过的仙人和神话故事仍然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这里的“丹青在”既指绘画艺术,又指美好的记忆和传说。
第十句是:“昌黎有作诚得之,馀子虽工亦何逮。” 这句诗表示诗人对于自己作品的认可和自豪感。尽管其他诗人也有所创作,但他们的作品都无法与自己的作品相媲美。这里的“余子”指其他诗人,而“得之”则表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认可和赞扬。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分别是:我尝三复柴桑吟,桃源楚地幽且深。楚人雠秦不相屈,忠义谁明千载心。竹鹤老人年九十,点染生绡墨犹湿。楚江山水晋风神,却似身曾到原隰。维扬太守开别筵,披图细玩春风前。兴酣一订武陵史,为君改赋逃秦篇。
第十二句:我曾在柴桑吟咏过这首诗,那里是一个偏僻而深远的桃源之地。楚人对秦国的仇恨并不屈服,他们的忠诚义气被后世所传颂。这里的“柴桑”是指古代楚国境内的一个地方,而“楚人仇秦”则暗指楚国人民对秦国的不满和反抗。
第十三句:那里的竹林和鹤群依然生机勃勃,生绡上还留有墨迹尚未干透。这里的“竹林鹤群”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而“生绡墨犹湿”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和回忆。
第十四句:扬州太守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宴会,他仔细地欣赏了这幅画卷并为之感动。这里的“扬州”是指古代中国的扬州地区,而“别开生面”则意味着这次宴会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第十五、十六、十七句分别是:兴酣一订武陵史,为君改赋逃秦篇。兴酣之际,我想为您重写一首关于逃离秦国的历史篇章。这里的“兴酣”表示诗人心情舒畅、兴致盎然的状态。而“订武陵史”则指创作关于武陵地区的诗歌或散文。
这首《桃源行》以其生动的场景描绘、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对自然之美的高度赞美而脍炙人口。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语言技巧,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桃花源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