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倚剑意如何,故里题桥载笔过。
百二山河磐石重,三千溟海积风多。
不将昼锦先分矢,欲赋无衣激枕戈。
当宁筹笾方仄席,邺侯勋业肯蹉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等因素,逐句分析。“崆峒倚剑意如何”,崆峒山是古代著名的名山大川,也是诗人李伯襄的故乡,诗人在这里倚剑,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愤懑。“故里题桥载笔过”,诗人当年在家乡时,常常在桥上题字赋诗,表达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如今虽然离开了这片土地却依然心系国家,可见他不忘家国之心。“百二山河磐石重,三千溟海积风多”,诗人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将昼锦先分矢,欲赋无衣激枕戈”,诗人以“昼锦”自喻,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雄心,想要为国效力,但是却因国贫而无法实现,只能借写诗抒怀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当宁筹笾方仄席,邺侯勋业肯蹉跎”,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无法为国家施展才华,只能空有一腔热血,报效国家的愿望无从实现。
【答案】
①第一联:李伯襄(李太史)的故乡崆峒山。②第二联:诗人通过“磐石重”“积风多”等意象,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宏伟壮丽。③第三联:借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之苦。④第四联:“当宁”指皇帝。“邺侯”即高适,当时任刑部侍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皇帝筹划膳食之时,高适正在草拟奏章;而在邺下高适也正在筹划着军事事务。⑤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