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耽双兽出林形,浮渡湾门内地凭。
风撼潮头须吻白,月升海底爪牙明。
舟无蹈尾知常避,人惯如毛探不惊。
长啸海天文炳隐,咆哮谁道食盐声。
这首诗描绘了凤埕东环金石景的美景。下面是逐句释义:
耽耽双兽出林形:描述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两只野兽从树林中缓缓走出。这里的“耽耽”形容野兽行走的样子轻盈而优雅,仿佛在轻声细语地交谈。
浮渡湾门内地凭:这一句描绘了野兽站在岸边休息的场景。这里的“浮渡”可能是指它们在水中休息或饮水的情景,而“湾门”则暗示了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在河流的入口处。
风撼潮头须吻白,月升海底爪牙明:这句诗描绘了海浪和月光的美景。“风撼潮头”意味着海浪拍打着水面,激起了白色的波浪。而“月升海底”则描述了月亮升起时,它的光辉照亮了海底的景象。
舟无蹈尾知常避,人惯如毛探不惊:这句话描绘了船只和人类对于这些美景的态度。船儿知道这些美景是常有的,因此总是避开;而人类习惯了这样的美景,却不会因此而感到惊慌。
长啸海天文炳隐,咆哮谁道食盐声:最后两句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长啸海天”,形容大海与天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大的音响效果。而“咆哮”则是对海浪的赞美,它的声音虽然强大但并不刺耳。最后一句“咆哮谁道食盐声”则是一种比喻,用食盐的声音来形容海浪的声音,既形象又贴切。
赏析: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凤埕东环金石景的美丽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