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削层崖如壁立,万仞崚嶒倚天赤。
亭亭雄据大江滨,气势似与江流敌。
东连夏口西武昌,控荆引蜀形势长。
英雄割据竟何在,山川千古犹苍苍。
东坡老仙玉堂客,文章气节称人杰。
才大难为世所容,万里黄冈竟迁谪。
梧桐一叶惊早秋,清宵约客来同游。
匏尊潋滟吸明月,扁舟荡漾浮中流。
白露横江夜将半,万顷浮光影凌乱。
孤臣顷刻不忘君,感慨长歌望霄汉。
洞箫一曲倚歌声,如泣如诉难为听。
幽壑潜蛟惊起舞,孤舟嫠妇悲泪零。
达人襟怀隘八极,外物何尝论得失。
蝇头蜗角了无心,山月江风尽堪适。
胸中礧磈浇未平,洗盏更酌陶幽情。
酒阑舟中相枕藉,旭日欲上东方明。
高兴由来浩无际,此心直与江山契。
风清月白拟重来,兹游岂尽平生意。
十月之望维其时,旧游佳客仍相期。
【注释】
- 谁削层崖:是谁削平了层层叠叠的山崖?如壁立,如同竖直的墙壁。万仞崚嶒,形容山势高峻险峭,像万丈高山一样耸立。倚天,形容山势高耸入云霄。
- 亭亭雄据大江滨,气势似与江流敌。亭亭,形容人身材修长挺拔。雄据,形容雄壮地占据。大江,指长江。江滨,即江边。气势,形容威武的气概。江流,指长江的水流向。敌,匹敌,相当。
- 东连夏口西武昌,控荆引蜀形势长。夏口,今武汉汉阳区的一部分,是古代长江渡口之一。西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控荆引蜀,指控制荆州地区并引导四川地区。形势,地理形势。长,长久。
- 英雄割据竟何在,山川千古犹苍苍。割据,指分割统治。竟何在,到底在哪里?山川,指大自然。苍苍,形容青山绿水连绵不断的样子。
- 东坡老仙玉堂客,文章气节称人杰。东坡,苏轼的号,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玉堂客,指在翰林院任职的官员。文章,指文才和学问。气节,指人的节操和品德。称,称赞。人杰,指杰出的人才。
- 才大难为世所容,万里黄冈竟迁谪。才大,才能出众。难为,难以被容纳。迁谪,贬官流放。黄冈,今湖北黄冈市。
- 梧桐一叶惊早秋,清宵约客来同游。梧桐一叶,指初秋时节梧桐树上落下的第一片叶子。惊早秋,惊动了一个秋天的到来。清宵,深夜。约客,邀请客人。
- 匏尊潋滟吸明月,扁舟荡漾浮中流。匏尊,一种古代酒器。潋滟,形容酒波流动的样子。明月,明亮的月光。扁舟,小船。荡漾,水面波动的样子。浮中流,在水上漂浮。
- 白露横江夜将半,万顷浮光影凌乱。白露,指秋季早晨的露水。横江,横过长江。夜将半,半夜时分。万顷,形容水面广阔无垠。浮光,泛着光芒的水面。影凌乱,水面上的波纹错杂纷乱。
- 孤臣顷刻不忘君,感慨长歌望霄汉。孤臣,孤立无援的臣子。顷刻,片刻之间。不忘君,不能忘记君主。感慨,感慨世事变迁。长歌,长时间地歌唱。霄汉,天空中的云彩。
- 洞箫一曲倚歌声,如泣如诉难为听。洞箫,古代乐器。一曲,一曲音乐。倚歌,依傍唱歌。如泣如诉,哭泣般地诉说。难为听,难以听见或理解。
- 幽壑潜蛟惊起舞,孤舟嫠妇悲泪零。幽壑,深谷。潜蛟,潜藏在深水中的蛟龙。惊起舞,惊动而跳起来舞动。孤舟,单独的船只。嫠妇,寡妇。悲泪零,眼泪滴落下来。
- 达人襟怀隘八极,外物何尝论得失。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襟怀,胸怀和志向。隘,狭隘。八极,四方极远之地。外物,外在事物。何尝,哪里曾经。论得失,评论是非成败。
- 蝇头蜗角了无心,山月江风尽堪适。蝇头、蜗角,都是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了无心,没有心思去理会这些小事。山月江风,指山水和风月之美。尽堪适,足够适宜。
- 胸中礧磈浇未平,洗盏更酌陶幽情。胸中,心中。礧磈,不平之意。浇未平,心中的不平之气还没有平息。洗盏,斟满酒杯。更酌,再次饮酒。陶幽情,陶冶情操。
- 酒阑舟中相枕藉,旭日欲上东方明。酒阑,酒喝尽了。舟中,船里。枕藉,躺卧在一起。旭日欲上,太阳即将升起。东方明,东方明亮起来。
- 高兴由来浩无际,此心直与江山契。高兴,心情愉快。由来,一直以来。浩无际,无边无际。此心,这颗心。直与,直接与…一致。江山,山河大地。契,符合。
- 风清月白拟重来,兹游岂尽平生意。风清月白,指清新宁静的天空和明亮的月光。拟重来,打算再次到来。兹游,这次游历。岂尽平生意,难道只是追求安逸享乐吗?
- 十月之望维其时,旧游佳客仍相期。十月之望,即农历十月初一。维其时,指的是这个时节。旧游佳客,以前的好朋友或志同道合的朋友。仍相期,仍然期待相聚。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作者当时因作诗讽刺朝政黑暗和保守派排斥新党而被贬到黄州(今属湖北)任团练副使。诗人通过描绘赤壁图景抒发了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愤慨之情和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题东坡游赤壁图》是一幅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名篇。
开头两句“谁削层崖如壁立,万仞崚嶒倚天赤”描绘出赤壁的雄伟景象:层崖陡峭如削壁直立;万仞巍然插云,犹如倚靠天际的红色山峰。“壁立”和“倚天”两个词分别形容山崖高耸陡峭和山势高耸入云,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山势既表现了作者观察仔细入微的特点,又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界奇观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第三句“亭亭雄据大江滨”描写了大江之滨赤壁的雄姿:高大挺拔地占据在长江之滨。“亭亭”一词用来形容人身材修长挺拔,这里用来形容赤壁的雄姿伟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大江”指的是长江,它贯穿中国南北,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赤壁位于长江北岸的岸边,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之一。
第四句“气势似与江流敌”则进一步描绘了赤壁雄壮磅礴的气势:气势好像要与长江流水对抗似的威猛无比。“似与”一词表现了赤壁气势的强大和壮观程度,让人联想到赤壁之战时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千军万马冲杀的激烈情景。这一联把赤壁的壮丽景观和历史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威猛气势。
第五句“东连夏口西武昌”承接前面的内容进一步描绘赤壁的位置:“东连夏口西武昌。”这一句说明了赤壁的位置和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东连着长江的入口——夏口(今武汉市汉阳区的一部分),西接着长江的出口——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连”字表达了赤壁与夏口、武昌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地理位置的关联性。
第六句“控荆引蜀形势长”进一步描绘了赤壁的战略地位:“控荆引蜀形势长。”这一句说明了赤壁在历史上的军事战略价值:它能够有效地控制荆州地区并引导四川地区的发展方向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控荆引蜀”四个字概括了赤壁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军事要地又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点。
第七至九句“英雄割据竟何在?山川千古犹苍苍”,转而从历史角度审视赤壁: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在这里争夺天下、割据一方的情景究竟存在吗? 那些古老的山川依然如此苍翠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啊! “竟何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之情以及对于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巨变的感叹以及对自然美景不变的赞美之情。
第十句“东坡老仙玉堂客”以赞颂苏轼的才华和品格作为过渡:苏轼曾自称东坡先生并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玉堂客”,指他在翰林院任职时的雅称,也暗示了他的高贵身份和学识渊博的气质。
第十一句“才大难为世所容”表达了诗人对苏轼才华横溢却难以被世人所接纳的观点:苏轼的才华非常出众,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难以被朝廷所容忍。这种观点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的一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苏轼处境的无奈感伤之情。
第十二句“万里黄冈竟迁谪”表达了诗人对苏轼被贬到偏远地方的同情:苏轼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到遥远的黄州,远离了他熟悉的京城和繁华的城市生活。这里的“黄冈”是指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附近一带的地名,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迁谪”表示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