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挺神明不世姿,当时出处系安危。
三分事势劳筹笔,未出隆中也自知。
题诸葛武侯草庐像
天挺神明不世姿,当时出处系安危。三分事势劳筹笔,未出隆中也自知
注释:
天资出众(神明):天生聪明才智,非凡脱俗。不世姿:非凡的风采和举止。当时出处:指在合适的时间出来或退隐。系安危: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三分事势:三国鼎立的局面。劳筹笔:费心筹算。未出隆中:还未离开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也自知:也了解自己的志向和能力。
赏析:
首句“天挺神明不世姿”,赞美了诸葛亮具有超越常人、非凡的气质与才华。他不仅是蜀汉的丞相,更是智慧的化身,其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在当时无人能及。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极高评价和崇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诸葛亮的伟大成就与他超凡的个人品质密切相关。
次句“当时出处系安危”,揭示了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和历史使命。他的选择和行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稳定。这反映了诗人对诸葛亮治国理政能力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他在关键时刻为国家考虑的高度赞扬。
第三句“三分事势劳筹笔”,描绘了诸葛亮为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深思熟虑的情景。这里的“劳筹笔”形象地表达了诸葛亮运用智慧解决复杂问题的才能。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体现了他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
最后一句“未出隆中也自知”,强调了诸葛亮的自知之明。尽管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远见,但他仍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责任。这种自我认知和自律是成为伟大领导者的关键品质。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誉,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杰出人物品格的钦佩。它不仅是对诸葛亮个人的颂扬,也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文化价值观——无论在何种环境下,一个人的成就与其内在的素质和智慧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