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头醁醑倒不尽,池上梅花开欲齐。
今日好怀良足慰,百年高兴若为题。
银灯绚席珊瑚烂,彩笔联诗锦绣迷。
细雨作花檐际落,清歌如缕拍中低。
浑忘司马青衫湿,似听宫莺绿树啼。
公子金猊烧笃耨,美人犀筋劝驼啼。
也知北海能豪杰,况有东方善滑稽。
腰细舞低翻弱柳,手纤杯重压柔荑。
先判五夜同倾倒,未信三边尚鼓鼙。
倏忽年华梁旦暮,风流人物晋东西。
江湖空阔鸿偏到,梧竹高低凤独栖。
乘兴放船来笠泽,散愁投辖忆浔溪。
襟期久矣交如漆,笑谑颓然醉似泥。
潮涨空滩移舴艋,雨晴何处看凫鹥。
会须发达摅忧愤,慎勿登临动惨悽。
失喜今宵是何夕,酒阑起舞忽闻鸡。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施、架、阁、池、醁、醑、醁、醁、银、灯、绚、珊瑚、彩笔、锦、檐、花、柳、金猊、犀筋、北海、青衫、司马、宫莺、绿树、金猊、笃耨、美人、犀筋、驼啼、五夜、三边、倏忽、晋、东西、江湖、鸿偏、梧竹、凤独、笠泽、浔溪、襟期、交如漆,颓然、醉似泥、潮涨、舴艋、雨晴、凫鹥、摅忧愤、登临、动惨悽。首联写诗人在池上夜饮,酒酣兴浓;颔联写诗人的豪情壮志;颈联写诗人的才情与酒量;尾联写诗人的感慨与自省。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所作的。
首句“槽头醁醑倒不尽”,是说诗人饮酒过量,以至于不能自己控制,连槽头上的酒也倒不完了。“槽”是盛贮酒的器具,这里代指酒。“醁”是一种酒名;“醑”也是一种名贵的酒。“醁醑倒不尽”,说明诗人饮酒的海量。
次句“池上梅花开欲齐”,是说诗人来到池边,看到池上的梅花盛开,似乎要一齐开放了。“梅”在这里是诗人自喻,意思是说自己就像池边的梅花一样,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毫不畏惧严寒,傲霜斗雪。
三、四句“今日好怀良足慰,百年高兴若为题”,是说今天有这样好的兴致和好的心情来饮酒作诗,真是让人感到欣慰;而想到自己一生的快乐,又有谁能够比得上呢?这里的“好怀”“高兴”,是指酒后的欢乐心情,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自我欣赏。
下面几句都是写宴席上的情景:
“银灯绚席珊瑚烂。”是说宴会上的灯光灿烂,酒席上的杯盘晶莹剔透。“银灯”和“珊瑚”都是用来形容宴会的华丽。
“彩笔联诗锦绣迷。”“彩笔”指的是用彩色的笔书写诗句。“锦绣”形容诗句写得美丽动人。“绮丽”是华丽的意思,用来修饰锦绣,更显得绚丽多彩。“迷”,是形容诗人沉醉于诗的境界之中,难以自拔。
“细雨作花檐际落,清歌如缕拍中低。”“细雨”是形容宴会上的音乐声轻柔细腻,如同细细的春雨一般。“花檐”是指宴会上悬挂的花饰,“落”字描绘出雨点打在花饰上的样子。“清歌”,是形容宴席上歌声清脆悦耳,如同清水一样清澈。“拍中低”则是形容宴席上唱歌的人轻轻地拍打着手中的琵琶,声音低沉婉转。
这几句诗描写了宴会上的美丽景色和美妙音乐。诗人陶醉在这样的环境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
接下来几句都是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
“浑忘司马青衫湿,似听宫莺绿树啼。”“司马”,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字;“青衫”,是形容读书人的衣着,这里借指刘禹锡自己。“宫莺”,是古代宫廷中的黄莺鸟叫声,这里借指宴会上的音乐声。“绿树”是诗人想象中宴会上那些绿树丛生的地方,鸟儿在树上鸣叫着,好像在为宴会伴奏。这些景象都让诗人感到陶醉。
最后两句“公子金猊烧笃耨,美人犀筋劝驼啼。”“金猊”是一种金色雕刻的香炉,这里借指宴会上的香炉。“烧笃耨”是形容香炉里燃烧的檀香木,散发出浓郁的香味。“犀筋”是用犀牛筋制成的筷子,用来夹菜吃。“驼啼”是形容骆驼在宴会上的欢快叫声。这些词语都形象地描绘了宴会上热闹非凡的氛围。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所作,通过描绘宴会上的美好景色和热闹场面,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