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不得织,三人叹无衣。
一夫不暇耕,八口皆啼饥。
饥寒迫于身,谁能不为非。
西伯善养老,仁人为己归。
霜寒草木落,禽鸟相背飞。
民心亦何求,在于得所依。
此理勿暂失,君子慎其微。

【解析】

  1. 本诗的首句是“一女不得织”意思是“一个女子没有机会纺织”,二句是“三人叹无衣”,意思是“三个人感叹无法穿衣”。三句“一夫不暇耕,八口皆啼饥”,意思是“一个人没有时间耕作,全家饥饿”。四句“饥寒迫于身,谁能不为非”,意思是“饥饿寒冷逼迫在身上,谁又能不犯错误”。五句“西伯善养老,仁人为己归”,意思是“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仁慈的人为自己而归附”。六句“霜寒草木落,禽鸟相背飞”,意思是“霜冻使草木凋零,鸟儿相互飞走”。七句“民心亦何求,在于得所依”,意思是“人民的心愿是什么?在于得到庇护”。八句“此理勿暂失,君子慎其微”,意思是“这个道理不要丢失,君子谨慎地对待小事”。
    2.这首诗是一首揭露和讽刺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诗。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百姓们的生活困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统治者的批评。
    3.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百姓们的苦难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它以农夫一家的遭遇为线索,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阶级却过着奢侈浪费、荒淫无耻的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现实的寓言诗。全诗通过写农夫一家的悲惨生活来反映社会现实。
    开头三句“一女不得织,三人叹无衣;一夫不暇耕,八口皆啼饥。”是说一个女子没空去纺织,三个男子却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能啼饥号寒。这表现的是贫富差距悬殊造成的社会问题。
    接着两句“一夫不暇耕,八口皆啼饥”,进一步写农民生活的艰苦:“一个男子连耕田的时间都没有,全家人只得啼饥号寒。”这又反映了当时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
    “饥寒迫于身,谁能不为非?”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这里诗人把“饥寒迫于身”的百姓和“仁人”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农夫一家的悲惨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劳资对立的社会矛盾,指出了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制度下农民被剥削、压迫,生活极端贫困;另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骄横暴虐。后半部分,诗人又指出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结果:“饥寒迫于身,谁能不为非?”这就把问题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指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广大农民因饥寒交迫而走上反抗的道路,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应回避的问题。
    最后两句“西伯善养老,仁人为己归”,是诗人对统治者的批评。“西伯”指周文王,他善于赡养老年人,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人民都愿意归附他。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赞扬周文王的美德,但实际上是在暗示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无能。
    “霜寒草木落,禽鸟相背飞”,是写自然界的变化,但同时也是暗喻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导致天下大乱。这两句诗既是全诗的收束之笔,又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整首诗通过写农夫一家的悲惨生活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