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荒台入望迷,孤城辽旷万山西。
沉沉晚树连云歇,漠漠寒烟与鹭齐。
沙岸漫蒸溟海气,江峰愁绝远臣栖。
沧桑异代犹如此,潦倒何妨一杖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把握全诗内容,最后结合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来进行。
此诗首联写登高所见,颔联写登高所思;颈联写登高所感,尾联写登山所悟。诗人在登高之际,触景伤怀,思绪万千。颔联以“辽”和“西”二字起兴,写出了古庙荒台的凄凉景象。“沉沉晚树”、“漠漠寒烟”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与鹭齐”化用谢灵运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以动衬静,写出了江峰之寂寥。尾联抒发感慨,表明自己虽然潦倒失意,但并不灰心,仍可借一杖藜(藜:草名,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上山观览自然风光,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构思精巧,用语精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答案】
韩祠,指唐代大诗人韩愈的祠堂。韩祠怀古,即凭吊韩愈祠。
古庙荒台入望迷:荒废的古庙和破败的土台远远望去,令人眼花缭乱而感到迷乱。
孤城辽旷万山西: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显得空阔辽远,远在万山之西。
沉沉晚树连云歇:傍晚时分,树木的影子连着天空也显得低垂下来。
漠漠寒烟与鹭齐:茫茫的寒烟仿佛跟白鹭并肩齐飞,给人一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沙岸漫蒸溟海气:沙滩上的泥土被蒸发成水汽弥漫开去,好像大海的气息弥漫到岸上。
江峰愁绝远臣栖:江边的山峰显得愁苦,好像是远处的臣民栖息的地方。
沧桑异代犹如此: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如今依然如此,没有什么变化。
潦倒何妨一杖藜:我虽然处境潦倒,没有官身可以做,但只要拄着这根藜杖上山观览自然风光,也可以聊以自慰,聊表情怀。
赏析:
全诗前半写登高所见,后半写登高所思。
首联“古庙荒台入望迷”“孤城辽旷万山西”,写登上高处后看到的荒凉景象:古旧的庙宇、破败的土台远远望去,令人眼花缭乱而感到迷乱;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显得空阔辽远,远在万山之西。这是登高所见。“沉沉”二字写出了日暮时分天色阴沉的景象。“晚树”“寒烟”是点明时间的景物,“连云”是夸张的比喻写法。这里既写了视觉形象也写了听觉形象,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
颔联“沉沉晚树连云歇”“漠漠寒烟与鹭齐”是登高所见中的重点句。“沉沉”二字写出了日暮时分天色阴沉的景象。“晚树”是点明时间的景物,“连云”是夸张的比喻写法。这里既写了视觉形象也写了听觉形象,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寒烟”是点明时间的景物,“与鹭齐”是夸张的比喻写法,写出了江风阵阵,寒烟袅袅的景象。
颈联“沙岸漫蒸溟海气,江峰愁绝远臣栖”,“沙岸”是点明地点的景物,“溟海气”是点明时间、天气的景物。这里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相生。“漠漠寒烟”“与鹭齐”是写听觉形象,“愁绝”是点明心情的景物。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又写出了时间、天气。
尾联“沧桑异代犹如此,潦倒何妨一杖藜”是登高所思。作者由眼前的荒古景象想到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巨变,想到自己虽然仕途坎坷,潦倒不堪,但只要拄着这根藜杖上山观览自然风光,也能聊以自慰,聊表情怀。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