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禅老人杨补之,南昌新籍西川移。
寂寞真称子云裔,清夷不为秦桧缁。
前身应是孤竹子,后世但识梅花师。
风霜摇落千林兀,玉蕊琼蕤何太奇。
注释:逃禅的老人杨补之,南昌新籍西川移。
寂寞真称子云裔,清夷不为秦桧缁。
前身应是孤竹子,后世但识梅花师。
风霜摇落千林兀,玉蕊琼蕤何太奇。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逃禅老人杨补之”为线索,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全诗以“梅花”为题,从梅的品性入手,进而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首联两句,点明题咏对象是逃禅老人杨补之。“逃禅”即逃避佛门,这里含有贬义,说明这位老人并非真正出家修行之人。“南昌新籍西川移”,说明他本是江西人,后来被贬到四川去了。这句诗既表明了杨补之的生平遭遇,又暗示了他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杨补之的人品和性格。“寂寞真称子云裔”,意谓他的人品高洁,与孔子的后代一样;“清夷不为秦桧缁”,意谓他不受秦桧的蒙蔽,保持了清白之心。这里的“子云”、“秦桧”分别是孔子、北宋奸臣秦桧的代称,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突出了杨补之的高尚品质。
颈联两句,直接点明了杨补之的身份——他是南宋名画家米芾的友人。“前身应是孤竹子”,用“孤竹君”来比喻杨补之的高洁品质;“后世但识梅花师”,则是说他的后人只是一味地模仿梅花的形态而已。这两句话既揭示了杨补之的身世背景,又表达了对后人的失望之情。
尾联两句,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寄寓了诗人的深厚感情。“风霜摇落千林兀”,意为风雪摧残了无数树木,而只有梅花依然傲然挺立;“玉蕊琼蕤何太奇”,意为梅花的玉蕊和玉蕤(yùrú)实在太奇特了。这两句话既赞美了梅花的坚韧不屈精神,又暗含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之情。
整首诗以梅为媒,表达了诗人对杨补之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