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登科之岁,周郎破敌之年。
屈指于今三倍,不成一事华颠。

注释:

杨子:指杨时,北宋理学家。周郎:指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将祖逖少年时与刘琨为友,两人约定一起北伐,后因家境贫困而未能实现,后来二人分别成为著名的将领,因此后人以“周郎”代称祖逖。

巨浸秋波:大水在秋天的波光中泛动的景象。

杨子登科之岁:杨时的科举考试年份。

周郎破敌之年:祖逖参加抗胡战争的年份。

屈指于今三倍:屈指数算至今已经增加了三倍以上。

不成一事华颠:没有成就,如同头发花白。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杨时和祖逖两个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对两位伟人的仰慕之情。

第一首“杨子登科之岁,周郎破敌之年”,说的是杨时(名龟山)在登进士第的时候是南宋初年,祖逖(名逖)在打败金军收复失地之后,也就是公元321年,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一个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另一个是东晋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诗中的“巨浸秋波”形容的是西湖的水,“秋波”指的是西湖在秋天的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这里通过“巨浸秋波”形象地描绘了湖面波光闪烁的美丽景象。

第二首“屈指于今三倍,不成一事华颠”,这里的“屈指”是指用手指计算,“于今”就是到现在的意思,“三倍”是夸张的说法,意思是从杨时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不成一事”指的是没有什么成就,“华颠”是白发的意思,诗人用“不成了事”和“华颠”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们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