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危还作囚系人,之死难忘一念真。
长路奔寻吾旧处,满门哭送此残身。
风高吹冷辽东帽,天远愁劳杞国臣。
却忆范滂千古上,当年不祭狱中神。

《和紫阳先生韵八首》

杨爵(1542-1607),字春卿,号东山,明代著名诗人,其诗风豪放,情感深沉。他的《和紫阳先生韵八首》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的诗作,通过描述个人的境遇与内心的挣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痛苦。

“艰危还作囚系人,之死难忘一念真。”这句诗揭示了作者在艰难困苦中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便是被囚禁,也不忘追求真理。这里,“囚系人”形象地描述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状况,而“一念真”则表明了即使在这种困境中,他也始终坚守着内心的真诚与信念。

“长路奔寻吾旧处,满门哭送此残身。”这里的“长路奔寻”和“满门哭送”都描绘出了作者对于过去生活的深深留恋和不舍。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的悲痛与不舍。

“风高吹冷辽东帽,天远愁劳杞国臣。”通过描写风冷帽寒和远方的忧虑情绪,诗人进一步加深了整首诗的氛围,让读者能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助的情绪,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

“却忆范滂千古上,当年不祭狱中神。”范滂作为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事迹一直被后人传颂。此处引用范滂的故事,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自省。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仍保持高洁人格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作者个人经历的深刻描绘,以及对古代历史人物范滂的引用,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内心世界及其对正义与真理的追求。诗人以“艰危还作囚系人”开篇,便奠定了全诗压抑而沉重的基调。随后的诗句,如“长路奔寻吾旧处,满门哭送此残身”,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及责任担当。

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回顾范滂这一历史人物,强调了自己坚持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整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倡导。整体上,《和紫阳先生韵八首》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写,更是一种对理想、对信仰的坚守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叙述,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反思。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定,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