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逾旬夕,孤蟾半丽空。
光辉犹判璧,气魄正张弓。
实望朋簪盍,虚怀将幕雄。
惟应丹桂发,渐满旧时丛。

【注释】

  1. 十一夜月: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四川成都,与友人相聚于浣花溪畔的草堂。此诗是他在十一月十五日(即中秋)夜晚所作。
  2. 逾旬夕:指过了一个多十天。
  3. 孤蟾:指月亮。
  4. 丽:同“俪”,双。
  5. 璧:玉器,此处借指月亮。
  6. 气魄:气势与风度。
  7. 实望朋簪盍:希望友人不要分别。簪,古时女子的一种发饰。盍,同“合”,何不。
  8. 虚怀将幕雄:谦虚地对待朋友。幕,古代军中用以挡箭的东西。比喻朋友。雄,壮。
  9. 惟应丹桂发:只有应该开花了。
  10. 渐满旧时丛:渐渐地长满了旧时的树丛。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十月十五日夜所作,是《杜工部集》中少数几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之一。
    首二句写月色。“逾旬夕”点出时间,言自八月过后又过了许多天,但月亮依然明亮。“半丽空”是说月亮虽然已到十五,但还只是圆的一半,说明天气晴和,月色皎洁。两句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皓月当空、清辉洒落的夜晚。
    颔联写月光。“光辉”二字既写月光的亮度,也暗示着月色的明净美好;“气魄”二字则形容月光给人带来的豪迈之感,使人感受到月光如弓般有力地张拉,仿佛要射向天际。这一联是对前一句的具体展开,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这轮明月的喜爱之情。
    颈联是全诗的重点。“实望朋簪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盍”是劝勉之意,意为不要分别。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团聚一起,共赏这美好的月色。“虚怀将幕雄”则是对自己谦虚的态度的写照。诗人以谦虚的心态来对待朋友,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纳。
    尾联写期待明年的中秋佳节。“惟应丹桂发”意味着只有到了明年中秋节,那盛开的桂花才会出现,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而“渐满旧时丛”则是对这种期盼的具体化表达,意味着希望桂花能够逐渐长满曾经的树丛,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共享这份美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下的美景,并通过对月光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