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江楠树草堂前,忽漫相逢是别筵。
纵酒欲谋良夜醉,将诗不必万人传。
朝廷衮职谁能补,乡里衣冠不乏贤。
此别应须各弩力,浊醪粗饭任吾年。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自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倚江楠树草堂前”,点出送别之地和时间。“草堂前”即草堂寺前,位于成都西门外。杜甫有《蜀相》《崔氏东山草堂》等诗,故此处用典。“倚”字写出诗人送别时的情态。“忽漫相逢是别筵”,“忽漫”指忽然、突然,“相逢”指相遇。此句写两人在偶然间相遇。“忽漫”一词,突出送别的仓促、匆忙。“忽漫相逢”既表明了时间的突然,又表现了送别时心情的急切。“相逢”二字,不仅交代了送别的情形,还暗示着两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一个“是”字,将“逢”与“别”联系起来,突出了离别的时间之短暂,使读者更加感受到诗人送别时的心情。

“纵酒欲谋良夜醉,将诗不必万人传”,写诗人送别友人后,与友人畅饮痛饮,以期忘却离别之苦,并表示自己并不想为世人所知晓。“纵酒”意为尽情饮酒。“谋”同“谋”通,“谋良夜醉”即谋求良宵醉酒。这里诗人用“纵酒”这一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将诗不必万人传”意为我写的诗并不想被万人传诵。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表现出诗人不慕名利、清心寡欲的人格魅力。“朝廷衮职谁能补,乡里衣冠不乏贤”,写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朝廷衮职”指朝廷的官员。“衮职”指官服。“衮”是古代礼服上的一种饰物,这里借代官员。“衮职”指官职,“衮职谁能补”意思是:朝廷的官吏还有谁能填补?诗人对国家的忧虑由此而来。“乡里衣冠不乏贤”,写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乡里衣冠”指家乡的读书人。“衣冠”借指人才。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人才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仕途失意的伤感情绪。

“此别应须各弩力,浊醪粗饭任吾年”,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要各自奋发努力,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要过上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此别应须各弩力”意为我们分别的时候,应该各自奋发努力。“弩力”指发愤图强的力量。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殷切期望。最后两句诗人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别离和仕宦的得失,表达了诗人旷达的情怀,也体现了他高洁的人格修养。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作客期间,送别友人之作。

首联先写送别的地方和时间。“草堂前”指的是成都西门外的草堂寺,杜甫在这里建有草堂;“忽漫相逢是别筵”,意思是忽然遇到朋友,竟是一次分别前的聚会,这是多么意外而惊喜的时刻。

颔联写送别后的感慨。“纵酒欲谋良夜醉”写诗人送别后,与友人畅饮痛饮,以期忘却离别之苦,并表示自己并不想为世人所知晓。“将诗不必万人传”,诗人认为他写的诗并不想被万人传诵。这两句词表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也表现出他清心寡欲的人格魅力。

颈联抒发诗人对朝廷的忧思及对家乡的怀念。“朝廷衮职谁能补,乡里衣冠不乏贤”,意思是说朝廷的官吏还有谁能填补?家乡的读书人还有谁不是贤者?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深情。

尾联写诗人送别友人后,要各自奋发努力,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要过上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最后两句诗人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别离和仕宦的得失,表达了诗人旷达的情怀,也体现了他高洁的人格修养。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自然。诗人以诚挚的感情和深沉的哲理,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