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余客幽燕,步上黄金台。
骏骨日以轻,昭王安在哉。
乐生功未奏,荆卿为祸媒。
风吹易水波,萧萧有馀哀。
谁知百代后,东阁淩天开。
岂令蹇谔士,零落同蒿莱。

【解析】

1.“昔余客幽燕”:过去我客居在幽燕之地。

2.“步上黄金台”:登上黄金台,这里借指登上高官显位。

3.“骏骨日以轻”:马的骨骼一天天地变得纤细轻盈了,比喻人因受宠幸而地位升高,逐渐变得轻薄浮躁。

4.“昭王安在哉”:昭王如今在哪里呢?昭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5.“乐生功未奏”:追求享乐,但功绩却未被赏识。

6.“荆卿为祸媒”:荆轲成为祸国殃民的媒介。

7.“风吹易水波”:易水之波被风刮起,萧萧作响,悲怆凄切。

8.“萧萧有馀哀”:风声凄凉哀切,令人感到悲伤不已。

9.“谁知百代后,东阁凌天开”:不知道几百年后,这楼阁将如何屹立于蓝天之上。

10.“岂令蹇谔士,零落同蒿莱”:哪能让正直刚直的贤才,与野草一样凋零衰败呢?蹇、谔,都是指忠直之士。

【答案】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昭王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全诗共四联十四句,前四句写诗人客居幽燕之地,登临黄金台;中间十句抒写对昭王的怀念和对权贵的讽刺;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译文:

我过去客居在幽燕之地,登上了黄金台(的高处)。

骏马骨骼日渐细长而轻浮,不知昭王如今哪里去了?

追求享乐却不得志,荆轲成了祸国殃民的媒介。

风吹易水波浪起伏,让人听来萧萧悲切,心绪难以平静。

谁能够想到百代之后,这座楼阁依然巍峨耸立于蓝天之上!

怎么能够让那些正直刚直的贤才,像野草一样被遗忘、凋零衰败!

赏析:

首联“昔余客幽燕,步上黄金台”点明题旨,即作者客居幽燕之地,登上了高高的黄金台。黄金台,又名蓟门观,汉高祖刘邦曾在此置酒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壮士兮守四方!”黄金台,因此又称作蓟门观。此台在今北京市大兴区旧城西北角,汉高祖曾在此建行宫,筑土山为坛,祭天祀地,大飨群臣。后人据此传说,认为此处乃古之燕京。

颔联“骏骨日以轻,昭王安在哉?”是说骏马骨骼日见变细而轻浮,不知昭王如今哪里去了?骏马,泛指良马。昭王,即秦昭王。

颈联“乐生功未奏,荆卿为祸媒”,是说追求享乐却不得志,荆轲成了祸国的奸臣。荆轲,战国时期卫国人,因游历到燕国,故称荆轲。燕国太子丹为了报答恩师鞠武的知遇之恩,决定刺杀秦王嬴政,派荆轲前往刺杀。荆轲一行至咸阳,受到秦王接见,但秦王不肯接见他。于是,秦王派人送荆轲入宫刺杀秦始皇。在行刺中失败被杀。

尾联“风吹易水波,萧条有馀哀。”是说风吹过易水之波,使人听来心旷神怡,然而又不免令人感到萧条悲凉。易水,古水名,发源于河北省易县西南太行山东麓紫阳山北侧。相传战国时燕太子丹奉燕昭王之命去秦国行刺秦王嬴政,途经易水时,渔父劝他不要前去送死,太子丹不听劝阻,终于行刺失败。渔父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遂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来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心情。

这首诗通过咏史抒怀,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诗人通过对昭王的追忆和对权贵的讽刺,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深忧虑和对现实的种种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