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忆昔宪孝间,阻兵惟有西瓯蛮。
端溪以东尽乐土,桑柘阴阴连万山。
江门谈道集轩冕,紫水黄云多往还。
都亭津头万家市,明珠翠羽车斑斑。
东山去后崇者圯,新宁分疆乱未已。
锄犁逐日化长戟,蛟螭血人作流水。
宫中未平吕太一,阃外徒劳毛御史。
公来威德如东山,百万疲癃一时起。
出师振旅不动尘,胸次要与天为春。
雷雨所到草木新,光风淡荡波龙鳞。
佐也支离栖病身,耕凿今喜为尧民。
击壤引领四海均,谁云盗贼非王臣。
【注】升平:太平。端溪:在广西梧州,今名藤县,古为端州,有水名端溪,以产砚石著名。江门:在广东新会县南,即古之广海县地。都亭津头:泛指渡口。崇者圯:即高帝庙。吕太一:吕蒙正,字元直,宋英宗时为相。阃外:阃,同阃,指边塞。毛御史:毛奎,字希甫,宋人。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元符元年(1098)春过贺潭所作。贺潭在今广东新会境内,距广州约二百里,是当时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作者在诗中对贺潭一带的风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他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首联写贺潭的历史变迁和地理形势。“忆昔”句点明题意,回忆当年贺潭一带的和平景象;“阻兵”句说明当地统治者曾用武力镇压百姓。
颔联写贺潭的自然风光。“端溪”二句写贺潭周围的自然景色。“桑柘阴阴”四句写贺潭四周的山岭。“江门”二句写贺潭附近的城市。“都亭津头”四句写贺潭附近的商业繁荣。“明珠翠羽车斑斑”五句赞美贺潭人民的生活富裕。
颈联写贺潭附近地区的战乱情况。“东山去后”句写贺潭附近地区农民起义的失败;“新宁分疆”四句写当地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镇压。
尾联写贺潭附近的政治状况。“锄犁”两句写当地农民起义被镇压;“宫中未平”句暗示朝廷内部仍有异己;“阃外徒劳”句写朝廷对边疆的不重视;“公来威德如东山”二句赞扬了贺潭一带人民的抗暴精神。最后两句写贺潭一带人民盼望早日结束战乱,恢复和平生活。
全诗以贺潭为背景,通过对贺潭周围地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