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民昏垫,哀此无告。
禹乘四载,随山刊木。
吕梁太岳,底柱析城。
于恒于华,于荆于衡。
乃畋于山,乃牧于谷。
乃渔乃佃,于渊于陆。
我胼我胝,我思阻饥。
奏庶鲜食,惟下民之宜。
【诗句释义】
招颂补遗九首: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歌颂大禹治水的。
治洪水:治理洪水。
下民:百姓,老百姓。
昏垫:受水灾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哀此:可怜这些百姓无家可归。
无告:没有依靠。
四载:指夏禹治水的四年时间。
随山刊木:顺从山势砍伐树木。
吕梁太岳:吕梁山和太行山。
底柱析城:底柱国和析县的城墙已被冲毁。
于恒于华:在黄河之南、华山之北。
乃畋于山:于是在山上放牧。
乃牧于谷:于是在山谷中放牧。
乃渔乃佃,于渊于陆:又去河里捕鱼,又到陆地上耕种。
我胼我胝:我的双手满是老茧。
我思阻饥:我思念吃不上饭的日子。
奏庶鲜食:希望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惟下民之宜:只适合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译文】
大禹治水,百姓遭受水灾,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可怜这些百姓无家可归。他顺从山势砍伐树木,修整了吕梁山和太行山的城墙,并在黄河以南、华山以北放牧,又在河里捕鱼,在陆地上耕种,希望百姓能够丰衣足食。只适合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赏析】
此诗是《诗经·小雅·鸿雁》篇中的一首,原为周朝臣子对周王的劝勉之词。诗人通过叙述大禹治水的故事,表现了人民对于安定富强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周王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全诗共八章,每章四句,每句七个字,韵脚统一,音调流畅,意境开阔,语言简练。
首章起兴,先点明时代背景,再以“下民”二字领起,直抒其忧。接着写大禹治水之劳苦,以及人民对此的关切。“下民”两字,既是对大禹的尊称,又暗含着对百姓的同情和关注。“厥”字,则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
第二、三章描绘了大禹治水的情景。他顺从山势砍伐树木,修整了吕梁山和太行山的城墙。在黄河以南、华山以北放牧,又在河里捕鱼,在陆地上耕种。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大禹依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这两句描写了大禹治水时的辛勤劳作,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第四章则转向描写人民的生活状况。他们既能够在山上放牧,又能在河谷间捕鱼,还愿意到陆地上耕种。这种安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大禹治水带来的福祉之一。然而,诗人并未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我思阻饥。”这句表达了人民对丰衣足食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第五章进一步扩展了这一主题。诗人希望百姓能够丰衣足食,远离饥饿的困扰。同时,也强调了只有适合老百姓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这里的“惟下民之宜”一句,既是对百姓需求的概括,也是对统治者的期望与要求。
第六章则以问答形式结束全诗。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服务人民。这不仅是对大禹治水的总结,也是对后世治国之道的反思与借鉴。
此诗通过描述大禹治水的过程,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与期待。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