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决九川,以距四海。
距川伊何,浚兹畎浍。
肇河积石,江岷汉嶓。
济淮入海,渭洛惟河。
其鱼发发,孔庶且有。
既汕于梁,亦获于笱。
播奏庶艰,登彼丘陵。
懋迁有无,化居是营。
【赏析】
《治洪水》,是一首反映大禹治水的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政治寓言体诗歌。它通过歌颂禹的治水功绩,表达了人民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对统治者的不满,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共九句,前四句写治理水患的艰巨和伟大,后五句写百姓得福和国家繁荣安定。全诗语言简练朴实,形象生动鲜明。
开头四句:禹决九川,以距四海。意思是说:伟大的禹帝,他决心要治理好水患,使四方的水都流入大海,让四海之内不再有水灾。这几句用典,是引用《史记·夏本记》中的话:“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立九鼎,以重天命”,说明禹帝的功德。“九川”指黄河、淮河等九条大河;“四海”指的是天下。
“距川伊何”,是问:用什么办法来治理好这些河水呢?“浚兹畎浍”,是用疏导的办法治理好这些河流。“畎”和“浍”都是田间的小沟;“浚”就是疏通的意思。这里用“浚”字,表明了治水工程的艰巨性。
“肇河积石,江岷汉嶓”,“肇”是开导、疏通的意思;“积石”是指堆积起来的石头,这里指积石山;“岷”指四川岷山;“汉”指汉水;“嶓”即嶓冢山,位于陕西省境内。意思是说,禹帝在疏通黄河、长江、岷山、汉水和嶓冢山等地的堵塞物时,就开导疏通这些河流,使其畅通。
这两句诗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如“浚”、“积”、“开导”、“疏”、“塞”、“通”、“导”等,表现了大禹治水时的繁忙而辛苦的情景。
接着四句写大禹治水的成功。“济淮入海,渭洛惟河”,意思是说,大禹治水,使得淮河之水可以流入东海,渭水、洛水也流入黄河。这四句诗用典,分别引《尚书·禹贡》中的诗句:“济河维河,道黄河”;“渭流沙定西戎,注以为姓”,以及《诗经·小雅·北山》:“溥彼沣泉,潜于镐京”,意思是说:渭水和洛水汇合后注入黄河。这四个典故,都用来赞美大禹治水的功绩。
“其鱼发发,孔庶且有”。意思是说:河里鱼虾很多,老百姓的生活也富裕起来了。“孔庶”是众多的意思;“有”是富足的意思。这两句诗进一步赞扬了大禹治水的功绩。
最后三句是总结上文。“既汕于梁,亦获于笱”,意思是说:捕鱼的人已经把鱼从梁上赶下来,打鱼人也已经从网兜里捉到鱼了。“汕”通“撒”,“梁”是捕鸟的陷阱;“笱”是捕鱼用的竹笼。“播奏庶艰”,意思是说:老百姓生活有了希望。“登彼丘陵”,意思是说:登上那高耸的大山。“懋迁有无”,意思是说:努力地转移多余的财富。“化居是营”,意思是说:安定地居住在那里。
全诗通过对大禹治水成功的事实进行颂扬,表达了人民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同时,它也表现了劳动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