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过若水,古驿在江皋。
自是登舟险,终无策马劳。
山云含宿雨,滩石漏奔涛。
此地如能隐,尘烦或我逃。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是作者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由靖州回程途中所作。诗的首联写“我”从征古州蛮归途经过的地点和行程;颔联写“我”在旅途中的感受;颈联写途经山水景色,并暗寓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愿望;末联抒发自己希望远离尘世烦忧、寻求隐居的愿望。
首联点明题旨:诗人自靖州返抵古州时,沿途所经之地皆为“若水”,而古驿则设在江边。“若水”二字,既指江面波涛,又指江流曲折,暗示了此行的艰险。“登舟”、“策马”二句,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所经历的艰难。
第二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抒写了“我”在征途上的艰辛感受:“山云含宿雨”一句,描绘出一幅山雾蒙蒙、细雨绵绵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辛苦与困顿。“宿雨”,即隔夜之雨,“含”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三联写途经的山水景色,也暗寓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滩石漏奔涛”四字,形象地描绘了滩声如雷鸣般的情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追求,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他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情感倾向。
尾联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希望远离尘世烦忧、寻求隐居的愿望。他写道:“此地如能隐”,意味着如果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隐居之所,那么他就愿意在这里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尘烦或我逃”,则表明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隐居之地,那么他就只好离开这个让他感到厌烦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这一结尾既含蓄委婉,又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