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暍欲死,一见新图眼遽明。
何处长林双树下,矮床茅屋听秋声。
注释:
南州:指南方。六月的天气炎热,如同要被活活热死似的,一看到新画的图,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何处:何处是?
长林:高大的树林。
双树:两棵大树。
矮床:矮矮的木床。
茅屋:用草覆盖的屋顶的小屋。
听秋声:倾听秋天的声音。
赏析:
《画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夏日在树荫下乘凉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首句“南州六月暍欲死”,描述了南方夏季的酷暑,炎热的程度如同要被活活热死一样。接着,第二句“一见新图眼遽明”则描绘了一幅新的图画给作者带来的视觉冲击。这里使用了“新”字,表示这幅画非常新鲜、新颖,给人带来了清新的感觉。同时,作者的目光也因为这幅画而变得明亮起来,说明这幅画对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句“何处长林双树下,矮床茅屋听秋声”。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一片大树林里,有两棵高大的树,树下有一个低矮的木床,旁边还有一个用草覆盖的屋顶的小屋,可以听到秋天的声音。这里的“矮床”和“茅屋”都给人一种简朴、自然的感觉,与前两句中的“新图”、“眼遽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这种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的喜爱。
最后一句“何人不道清阴好,谁解闲行到水穷”,则是作者对这种生活场景的赞叹。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不知道树木阴凉的好处,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那种悠闲地走在水边直到尽头的乐趣呢?这里的“清阴好”和“水穷”都是对这种生活的美好描述。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乘凉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