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双江渡,行过西岸村。
攀梅憎竹刺,藉草爱榕根。
白石流波滑,青山野烧痕。
家家椎髻女,汲水到黄昏。

诗句注释:

  • 曲江西岸:指诗人行走的方向,西岸即西方。
  • 舟泊双江渡:船停靠在双江渡。
  • 行过西岸村:经过西边的村庄。
  • 攀梅憎竹刺:形容对梅花的喜爱,因为不喜欢竹子的尖刺。
  • 藉草爱榕根:形容对草地的喜爱,因为喜欢榕树的根部。
  • 白石流波滑:描述石头表面的平滑如水波。
  • 青山野烧痕:形容山上的草木被野火焚烧后的痕迹。
  • 家家椎髻女:每个家庭的女性都梳着椎形发髻。
  • 汲水到黄昏:每家都在黄昏时去打水回来。

译文:
船只停泊在双江渡,我沿着西岸前行,穿过一个村庄。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的枝干不像竹那样尖锐,而我更喜欢草地因为它的根部像榕树一样。
水流过光滑的石头,留下如同水波的痕迹。
山上的植被被野火烧过,留下了烧焦的痕迹。
每个家庭的女性都梳着椎形发髻,她们傍晚时分去打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晚风中行走的场景。诗中的“舟泊双江渡”和“行过西岸村”勾勒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画面。接着,通过对比“攀梅”和“憎竹刺”,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偏爱以及对生活中某些不如意的抗拒或逃避。

在描写景物的部分,“白石流波滑”与“青山野烧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给人以平静、光滑之感,后者则传达出自然的原始力量和生命的顽强。同时,诗人通过对不同植物(如梅花、榕树)的描述,展示了他对自然界多样性的欣赏。

最后两句“家家椎髻女,汲水到黄昏”描绘了乡村生活的一角,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宁静美好。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