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兵符下鲁中,指挥诸将尚乘骢。
密收海上酬恩士,渐散山南挟弹雄。
春日劝耕滕壤外,秋风较猎许田东。
儒家自有匡时略,何必桥边拜石公。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手握兵符下鲁中:握着兵符,意味着掌握了军事指挥的权力。”下鲁中”指的是前往山东中部地区,这里可能是一个战略要地或军事行动的发生地。
  • 指挥诸将尚乘骢:指挥着众将,他们乘坐的是红色的马,这是古代将领常用的坐骑,象征着权威和地位。”尚乘骢”表明这些将领在赵贞吉的领导下,有着统一的命令和行动方向。
  • 密收海上酬恩士:秘密地收集那些对国家有恩德的人,这些人可能是为国效力的英雄,也可能是忠诚的臣民,他们的贡献得到了国家的回报。
  • 渐散山南挟弹雄:逐渐地,那些曾在南方山区拥有武力和力量的人物被解散,可能是指他们被调离了前线或被削弱了势力。”挟弹雄”可能暗示这些人物曾经英勇无畏,现在却失去了当年的风采。
  • 春日劝耕滕壤外:春天的时候,他来到滕州的郊外去鼓励耕种,这可能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或者是希望农民能在这个季节里辛勤劳作,以期待丰收。
  • 秋风较猎许田东:秋天的时候,他在许田一带打猎,这是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也可能反映了他在闲暇时光的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态度。
  • 儒家自有匡时略:儒家思想中有其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这表明作者认为儒家的理念和策略同样能够用来辅助国家治理。
  • 何必桥边拜石公:为什么要在桥边向石公(指诸葛亮)磕头呢?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质疑或不解的情绪,可能是作者对于某些行为的不解或批评。”拜石公”可能是指向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智者学习,但在这里却被用作了一种讽刺或批评的表达。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歌开头就描绘了一个威严的场景,赵贞吉握有兵符并指挥诸将,展现了他的权威和领导力。接下来的部分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情感的转变,描绘了一幅战争与和平交织的画面。诗人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治理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和反思,诗人展现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