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少年日,芳辰恣浪游。
呼鹰横北郭,走马出长楸。
七贵轻调笑,千金不掉头。
谁怜念载后,郎署尚淹留。
宿州清明三首
忆昔少年日,芳辰恣浪游。
呼鹰横北郭,走马出长楸。
七贵轻调笑,千金不掉头。
谁怜念载后,郎署尚淹留。
注释:
- 忆昔少年日:回忆起过去年轻的日子。
- 芳辰:美好的时光,指清明节。
- 浪游:随意游玩,无拘无束地玩耍。
- 呼鹰:放鹰。
- 竖北郭:在北城墙边。
- 走马:骑马。
- 七贵:七个显贵的官宦子弟。
- 调笑:取笑。
- 不掉头:不回头。
- 郎署:指官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清明节风俗的诗。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清明节,那时他尽情游玩,放飞心中的自由与激情。同时,他也不忘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遗憾。
首句“忆昔少年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怀旧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第二句“芳辰恣浪游”,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如何尽情地游玩,充分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
第三四句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示了社会上层人物的奢华生活。他们在北城墙边上放鹰,骑马出城游玩,而诗人却只能在官府中度过。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凉。
最后两句“七贵轻调笑,千金不掉头”,更是将社会上层人物的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轻视贫贱之人,毫不在意他人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享乐。而诗人则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人生的坎坷和艰难。
全诗以清明为背景,通过诗人的回忆和感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社会现象。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生命短暂的思考。这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