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弃残石,掷落南荒填薮泽。仙家洒露种云根,抽笋成林插天碧。
望之冠冕如伟人,执圭鸣玉万仞身。缤纷争向九嶷去,恍若千官从舜来南巡。
大者轩翔小者仰,旌幢队队森仪仗。又若迎銮候驾追翠华,翠华不返相咨嗟。
须臾山带拖白雾,忽见千官皆缟素。松风涧水助哀音,弓堕龙沉失归路。
君不见,仙政乡,千年山水恨同长。寝陵寂灭铜碑没,泪竹斑斑空断肠。
【注释】:
仙政乡:地名。在江西上饶,为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刺史时所居。
丛石山歌:即《石门山诗》。
女娲补天:传说中,天地未分之前,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南荒:南方。
南荒填薮泽:用女娲补天后剩下的五彩石,填平了南方的荒地和沼泽。
仙家:指神仙。洒露种云根:神仙在云彩中洒下甘露来种植云根。
抽笋成林插天碧:云根抽出嫩笋,生长成为树林,插入天空,显得十分青翠。
冠冕如伟人:形容云彩的形状宛如伟人头戴王冠。
执圭鸣玉:手持圭(一种玉制礼器)和玉璧(另一种玉制礼器)而奏乐。万仞身:形容云彩高耸入云,犹如万丈高山。
缤纷争向九嶷去:纷纷向九嶷山赶去。九嶷山,位于今天的湖南、广西一带。
恍若千官从舜来南巡:仿佛有许多官员跟着舜帝到南巡。
大者轩翔小者仰,旌幢队队森仪仗:大雁飞翔在空中,小雁仰望着它们;旌旗飘扬,队伍整齐,仪仗森严。
又若迎銮候驾追翠华,翠华不返相咨嗟:又像迎接皇帝的銮舆,准备随驾出行,追随着翠绿的云朵;然而翠华不返,人们感到悲伤和叹息。
须臾山带拖白雾:不久,山间弥漫着白色的雾气。
忽见千官皆缟素:突然看到许多官员都穿着白色的丧服。
松风涧水助哀音,弓堕龙沉失归路:松风吹过涧水发出哀鸣声,弓箭坠落,龙也失去了归宿,似乎都在悲哀之中。
君不见,仙政乡,千年山水恨同长:你难道看不到吗?这仙政乡的山水之间充满了千年的遗憾和悲伤。
寝陵寂灭铜碑没:陵墓已经寂静无声,消失得连铜制的碑文也看不见了。
泪竹斑斑空断肠:只剩下泪水斑斑的竹子,默默地让人伤心断肠。
【赏析】:
这是一首咏石门山的诗作。作者通过描绘云彩的美丽形态及其与大自然景物的关系,表达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间现实的感伤。全诗语言清新,意境幽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首联“女娲补天弃残石,掷落南荒填薮泽。”是说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五彩石被遗弃在南方的荒地和沼泽上。这里,作者以神话传说为依据,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这些五彩石在自然中的神奇作用——它们被用来填平荒地、沼泽,使大地恢复生机。
颔联“仙家洒露种云根,抽笋成林插天碧。”进一步描述了五彩石的作用。它们像神仙一样在云彩中洒下甘露来种植云根(即云彩),使得云根抽出嫩笋生成长满森林的树木,它们插天碧(即青翠),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这里的“成林”一词,既形象地描绘出了云彩的生长过程,又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整句话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联“望之冠冕如伟人”,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绘云彩的美丽形态。它们如同伟人的头戴王冠,威严而壮观。而“执圭鸣玉万仞身”一句,则赋予了云彩更多的神秘色彩和威严气质。在这里,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将云彩与伟人相提并论,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鲜明。
接下来的几句“缤纷争向九嶷去,恍若千宫从舜来南巡。”则进一步描绘了云彩与自然景象之间的关系。当它们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地涌向九嶷山时,仿佛是许多官员跟随舜帝来到这里进行南巡。这里的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尾联“大者轩翔小者仰,旌幢队队森仪仗。又若迎銮候驾追翠华,翠华不返相咨嗟。”则是将云彩与帝王之威相结合的写法。大雁展翅飞翔在蓝天中,小鸟仰望着它们;旌旗飘扬,队伍整齐,仪仗森严。又好像在迎接皇帝的銮舆,准备随驾出行,追随着翠绿色彩的云朵;然而翠绿色彩却不回来了,人们感到悲伤和叹息。这里的描写富有动感,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它不仅是一首咏石门山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