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山暝,篝灯坐中庭。
缥帙乱几案,寒茫射奎星。
绢绢云边月,移光照疏棂。
恍然若自得,碧水涵圆灵。
善恶何所召,持鉴以照形。
不铸考父鼎,乃勒燕山铭。
呜呼彼何人,苍天正冥冥。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既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又要了解诗的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读”即“阅读”,“书”,指《周易》。《周易》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典籍之一,是研究我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本诗选自《周易》中的《系辞上》,原文:“日往则月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则暑至,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水往则反,枉(曲)行则直,方(方位)立则圆,端(端正)见则昏(黑),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诗人通过阅读《周易》,得到启示:万物变化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人应当顺应这个规律,才能与天地和谐。所以“善”指顺应,“恶”指违背。诗人借物言志,以“易道”喻“天理”。表达了诗人要顺从自然规律,实现自我完善的人生理想的愿望。
【答案】
诗句:
- 夕阳下山暝(傍晚)。暝,昏暗。
- 篝灯坐中庭(在庭院里点起灯来坐着读书)。篝,用草或兽皮制成的灯。
- 缥帙乱几案(书卷散乱地堆放在几案上)。缥帙,缥缈飘荡的书卷。
- 寒茫射奎星(冷雾弥漫着直射北斗七星)。寒茫,寒冷迷茫。
- 绢绢云边月(淡淡的云影和月亮)。绢绢,轻轻的样子。
- 移光照疏棂(月光移动着照到窗棂上)。移光,月光移动。
- 恍然若自得(突然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恍惚,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 碧水涵圆灵(深湛的水包容住圆形的灵气)。涵,包容。
- 善恶何所召(为什么招来了善与恶)。召,招来。
- 持鉴以照形(拿着镜子来照自己的形体)。鉴,镜子。
- 不铸考父鼎(不铸造出商朝贤臣考父的大鼎)。考父,殷代贤臣。鼎,古代烹煮用的铜器。
- 乃勒燕山铭(于是刻下燕山的铭文)。勒,刻画。
- 呜呼彼何人(唉!他是谁呢?),呜呼,叹词。
- 苍天正冥冥(天空一片漆黑)。冥冥,黑暗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绝。诗人在黄昏的时候,点起篝灯,独自坐在庭院中专心地阅读《周易》。诗人通过对《周易》的感悟,表达了自己要顺应自然规律,实现自我完善的人生理想。诗的最后两句说:“善恶何所召,持鉴以照形。不铸考父鼎,乃勒燕山铭。”诗人借物言志,以”易道”喻”天理”。表达了诗人要顺从自然规律,实现自我完善的人生理想的愿望。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黄昏时分,独自坐在中庭里阅读《周易》,领悟到万物运行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人应当顺应这个规律,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因此,诗人希望人们不要制造像商朝那样暴虐无道的大鼎,而是应该刻下燕山的铭文,以示警示后人。诗人借物言志,以”易道”喻”天理”,表达了诗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实现自我完善的人生理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