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将来作岭南人,三百虬珠解误身。
岂为楚臣沉绿水,不教妃子笑红尘。

《五月初五家宴无荔嘲夫》是明代诗人刘祖满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诗句解读
  • “悔将来作岭南人”: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将来成为岭南人的遗憾,可能是由于岭南(今广东省一带)的自然条件或文化环境与作者原本生活的环境有所不同。
  • “三百虬珠解误身”:这里的“虬”(qiú)是指岭南特有的一种植物——龙眼。用“三百虬珠”来比喻岭南的特产龙眼,暗示这些特产可能因为过于甘甜而误了身体的正性,即健康。
  • “岂为楚臣沉绿水”:楚地指的是古代楚国地区,屈原曾在此地投江自尽。这里用屈原的典故来表达一种悲壮或哀愁的情感,可能是作者对某种命运或遭遇的感慨。
  • “不教妃子笑红尘”:这里的“妃子”可能指的是唐玄宗的杨贵妃,她曾因在御花园中品尝荔枝而闻名于世。诗人在这里用杨贵妃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清高,不愿像她一样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是追求高雅的生活。
  1. 译文注释
  • 原文:“悔将来作岭南人,三百虬珠解误身。岂为楚臣沉绿水,不教妃子笑红尘。”
  • 译文:我后悔将来要成为岭南的人,因为那里的三百颗龙眼会误了我的身体。难道是因为我像屈原那样沉沦在绿色的湖水之中,不让我如杨贵妃一般享受红尘繁华吗?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岭南特产和古代名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境遇的不同选择和态度。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人格魅力。
  1. 评析
  • 诗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当,既表现了岭南特产的美味,也反映了作者对物质诱惑的抗拒;既提到了历史上的名臣屈原,也暗讽了权贵如杨贵妃般的奢侈生活。这样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可能对其诗歌内容产生了影响。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型期,文人士大夫们在思想观念上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中,使得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重要载体。

《五月初五家宴无荔嘲夫》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历史典故使用,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文人心态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