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岩卓立几千秋,云气长时迥不收。
散漫乘风如擘絮,冥蒙成雨若浮沤。
朝疑巫峡重重起,暮见苍梧蔼蔼浮。
灵运当年曾作咏,白云抱石两悠悠。
【注释】
巉岩:高耸。卓立:高耸入云的样子。几千秋:指山高耸入云,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迥收:远山回抱、云雾缭绕的情态。散漫:风势很轻缓。乘风如擘絮:指风拂树梢,树枝纷披如絮。冥蒙:迷蒙不清。成雨若浮沤:指云雾弥漫,仿佛是浮动的水泡。朝疑巫峡重重起:清晨时我怀疑巫峡重重地升起。暮见苍梧蔼蔼浮:黄昏时分看见苍梧山上雾气茫茫,像一片片浮萍。灵运:东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385—433),字季迪,小名客儿。他曾任永嘉太守,世称谢永嘉。曾作咏东山八景,今人有“谢灵运诗,古今难逢”“天下词三谢”之誉。白云抱石两悠悠:白云环绕着东山的石头,它们悠悠飘渺,仿佛在诉说着历史。
【赏析】
本诗为《南史·谢灵运传论》中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东山八景之一水帘亭为题,写其所见所感。全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一句“巉岩卓立几千秋”,诗人用“巉岩”来形容山峰的高耸入云,用“卓立”来形容山峰的挺拔峻峭,用“几千秋”来形容山的高耸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这一句描绘出山峰的高耸入云,以及它历经的岁月变迁。
第二句“云气长时迥不收”,诗人用“云气”来形容山间的云雾缭绕,用“迥不收”来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久久不散。这一句描绘出山峰上的云雾缭绕,以及它久久不散的景象。
第三句“散漫乘风如擘絮”,诗人用“散漫”来形容风吹过树木,使树枝纷披如絮;用“擘絮”来形容风的力量之大,仿佛能将树枝撕裂一般。这一句描绘出风吹过树木的情景,以及它的力量之大。
第四句“冥蒙成雨若浮沤”,诗人用“冥蒙”来形容天色昏暗不清,用“浮沤”来形容云雾弥漫的景象如同浮动的水泡。这一句描绘出云雾弥漫的场景,以及它给人的感觉如同漂浮的水泡。
第五句“朝疑巫峡重重起,暮见苍梧蔼蔼浮”,诗人用“朝疑”和“暮见”来形容从早晨到傍晚的变化,用“巫峡重重起”和“苍梧蔼蔼浮”来形容山峦起伏的景象和云雾弥漫的景象。这一句描绘出了从早晨到傍晚的变化,以及山峦起伏和云雾弥漫的景象。
第六句“灵运当年曾作咏,白云抱石两悠悠”,诗人用“灵运”来指代谢灵运,用“白云抱石两悠悠”来形容白云环绕着东山的石头,它们悠悠飘渺,仿佛在诉说着历史。这一句回忆了谢灵运曾经作过关于东山八景的咏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东山八景之一的水帘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通过对谢灵运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