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腊色满山樊,谁信春光岭外村。
人老家能开酒屿,客来舟自入花源。
兴随度索青藜杖,诗在沧江白板门。
皮陆只今堪共赋,醉凭高阁望中原。
腊日华甫伯玉同赏千叶桃花怀邵长孺小红腊色满山樊,谁信春光岭外村。
人老家能开酒屿,客来舟自入花源。
兴随度索青藜杖,诗在沧江白板门。
皮陆只今堪共赋,醉凭高阁望中原。
注释:
- 腊日:指农历十二月初八,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祭祀、祈福等习俗。华甫伯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行者,名字不完整。
- 千叶桃花:形容桃花众多,如千叶般的美丽。
- 山樊:山的樊篱,比喻山间的村落。
- 岭外村:指远离京城的山村,表示诗人对家乡的怀念。
- 家能:家中能够。开酒屿:指家中酿造的美酒如同岛屿一般多。
- 舟自:船自行。入花源:进入充满桃花的源头。
- 兴随:兴致随着。度索:寻找。青藜杖:一种竹制的拐杖,常用于登山。
- 沧江:指长江,泛指江河。白板门:一种古代建筑结构,用木板搭建而成。
- 皮陆:指皮毛制成的陆地。这里可能是指边塞之地。只今:如今。堪:可以,能够。共赋:一起创作。
- 醉凭:醉酒时依靠在高处。高阁:高高的楼房,指高处。望中原:眺望中原地区的战事。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泛指全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桃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腊日与友人华甫伯玉共同赏花的情感经历。
首联“小红腊色满山樊,谁信春光岭外村。”描绘了腊日时节山间桃花盛开的景象,红色如同腊月一样鲜明,而远在岭外的村庄仿佛春天的气息。这句诗通过色彩和季节的变化,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颔联“人老家能开酒屿,客来舟自入花源。”进一步描绘了桃花开放的美丽景象,家中能够酿造美酒,如同岛屿一般多;客船自入花源,如同进入了充满桃花的源头。这里的“开酒屿”和“自入花源”都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颈联“兴随度索青藜杖,诗在沧江白板门。”表达了诗人在赏花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兴致随着寻找青藜杖而升高,而诗则藏在江边的白板门上。这里的“青藜杖”和“白板门”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分别象征着诗人的杖杖(行走)和诗歌(思想)。
尾联“皮陆只今堪共赋,醉凭高阁望中原。”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皮毛之地和中原地区的共同情感。如今的皮毛之地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远方的中原地区仍然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期待。这里的“皮陆”和“中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分别代表着边疆和中央地区。
整首诗通过对桃花美景的描绘和对赏花过程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边疆和平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