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垣初曙露华新,使者鸣镳出紫宸。
列署理官尊执法,万家江郡得宜春。
题才部有袁高士,问俗山多楚丈人。
谁道惠文冠可治,疮痍能不念荆榛。
【注释】
掖垣:指皇宫的宫门;使者:指皇帝派出的使臣。鸣镳:指马鞭声。出紫宸:指皇帝出行,从紫禁城出发。列署:指在官府里登记任命官职。理官:这里指地方官员。尊执法:指以法律为依据,执法如山。万家:指一地的百姓。江郡:指江州一带。得宜春:指治理得当,如同春天温暖和煦。题才:指才能出众的人。部有袁高士:意即朝廷中有袁高这样的人。袁高是东汉末年名将袁术的儿子,字公治。楚丈人:指楚国的丈人(即令尹)。问俗:询问风俗。荆榛:丛生荆棘的地方。文:指汉文帝。惠:指汉景帝。冠:指冠冕,这里指官服。治:治理。念:思念。不念荆榛:意即不要像过去那样怀念旧日的荒凉。
【赏析】
《送徐进士懋吴司理袁州》是一首七律诗,作者王勃。此诗前四句写诗人送别徐学士去袁州任知州,后四句写诗人对徐学士去袁州的祝福,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能够为百姓谋福利。全诗语言朴实自然。
首联“掖垣初曙露华新,使者鸣镳出紫宸。”描写的是诗人送别徐学士的情景。“掖垣”,指宫廷的大门。“初曙”说明是清晨时分。“露华新”,描绘了清晨的清新景象。“使者”,指的是皇帝派出的使臣。“鸣镳”,指的是马鞭发出的声音。“出紫宸”,意味着皇帝已经出行,从紫禁城出发。这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清晨皇帝出行的画面,展现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颔联“列署理官尊执法,万家江郡得宜春。”继续描述了徐学士去任的情况。“列署”,指的是在官府里进行登记任命官职。“理官”,指的是地方官员。“尊执法”,表示徐学士将以法律为准绳,执法如山。“万家江郡”,指的是一地的百姓众多。“得宜春”,意为治理得当,如同春天温暖和煦。这两句表达了对徐学士新任职务的肯定和对其治理能力的期待。
颈联“题才部有袁高士,问俗山多楚丈人。”则转向对徐学士个人的赞誉。“题才”,指的是才能出众的人。“部有”,表明朝廷中有这样的人。“袁高”,是指袁高这样的人物。这两句赞美了徐学士的才华和地位。“问俗”,指的是询问当地的风俗民情。“山多楚丈人”,指的是楚国的令尹,即楚国的贤人。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徐学士在治理地方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性。
尾联“谁道惠文冠可治,疮痍能不念荆榛?”则是对徐学士的祝愿和期望。“惠文”,指的是汉文帝、汉景帝等西汉时期的贤君。“冠可治”意即可以治理好国家。“疮痍”,指的是战争后的残破之地。“荆榛”,指的是荒芜的景象。这两句表达了对徐学士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干,带领百姓走向繁荣富强的期望。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战乱带来的创伤需要被治愈,而徐学士的到来有望实现这一目标。
整首诗以送别为引子,通过对徐学士去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徐学士新任职务的肯定和对其治理能力的期待。同时,也通过赞美徐学士的才华和地位以及对其在新岗位上能够发挥作用的祝愿,表达了对徐学士未来成就的期许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福祉的关心。整首诗风格朴实自然,情感真挚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