躧步登兹楼,冥心白云里。
智慧想不生,吾以观无始。
【注释】
《周易·系辞》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说:“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之者吉,忘之者凶。”这就是所谓的“玄览”。玄览,即静观,静想。这里是指静坐冥想,参悟自然,领悟宇宙的真谛。
《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说:“默识于中,莫显于外。”这里的“默识”指内心所体验、感悟到的东西,是“默而不言”、“不言之教”的一种。
“吾以观无始”,是说通过观察自然,可以体认到万物的起始。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好友吕心文所作的二十五首杂咏中的第一首。诗人在玄览楼上,静思冥想,从白云深处悟出了“智生”与“无生”的道理。
诗的前两句“躧步登兹楼,冥心白云里”,写的是登上玄览楼后的情景。“躧步”就是步行的意思。登上玄览楼后,诗人便进入了一种冥思的状态,这时他的心思完全沉浸在白云之中,仿佛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四句是全诗的关键。“智慧想不生”是对前两句“冥心”“智生”的概括和总结。在这里,诗人所说的“智慧”,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智慧”,而是道家说的“道”,即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不生”就是“不有”,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名无形”,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自性”。这也就是“无始”,即万物的初始。这样看来,“智慧”既不是佛家的“般若”,“也不是道家的“道”,而是“无始”。因此,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冥思冥想之后,诗人终于悟出了“智慧”的真谛——它不是“般若”和“道”,而是“无始”。
最后两句“吾以观无始”,是诗人对前面所悟道理的进一步阐释和发挥。诗人通过冥思冥想,悟出了万物的起始,也悟出了“智慧”的真谛。于是,他感到无比的喜悦,并发出由衷的感叹:“吾以观无始。”这里的“吾”是指诗人自己。“观无始”就是观察万物的起始,也就是观察宇宙的奥秘。这是诗人在玄览楼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也是他最得意的成果。
此诗是一首咏怀之作。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冥思,悟到了人生的奥秘。他感到无比喜悦,并发出由衷的感慨。这种感慨既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