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霜昨夜掩苍苔,竹院萧然一径开。
持律欲寻支遁去,谈禅真为戴颙来。
花宫日落催寒磬,莲社人归问酒杯。
吟眺已忘山路远,兴随烟月放歌回。
【注释】
冬日:冬季。诃林:梵语“诃梨”的音译,指印度佛教的丛林。邓毓元:字子方,号梁彦国,清代诗人、画家。欧桢伯:即欧体仁,字子修。支遁:晋僧,东晋时著名学者、文学家。戴颙:字茂先,东汉名士。
【赏析】
此诗作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作者正游学日本京都,与好友欧体仁同往访问友人邓毓元和梁彦国,并游览了日本的佛教丛林。全诗以纪游为题,描绘了他们访友、游览的整个过程。首联写冬日访友,次联写访友后在寺院中听禅,三联写访友后游览寺院所见,末联写在寺院中吟咏赏景。
全诗前两联主要写访友,中间两联主要写游览寺院,最后两联又回到访友上来。这种写法使全诗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首联“严霜昨夜掩苍苔,竹院萧然一径开。”写冬日访友,首先从访友的时间、地点着笔。“严霜”二字,渲染出寒意,衬托出访友时天气的寒冷。“一径开”三字,写出了竹林中的小路被积雪覆盖,显得开阔明朗,暗示出了主人家的庭院环境。“萧然一径开”,既点明了时间是冬天,又是写雪后竹径的幽静,为下文写访友作了很好的铺垫。
颔联“持律欲寻支遁去,谈禅真为戴颙来。”继续描写访友过程。“持律”指僧人持戒,“支遁”即支道林,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僧人,他常在山林间讲经说法,有很高的声望。“谈禅真为戴颙来”一句,是说这次来访,是为了与戴颙和尚谈论禅理。
颈联“花宫日落催寒磬,莲社人归问酒杯。”写游览寺院。“花宫”代指寺院;“花宫”中的殿宇、楼阁,都因“日落”而显得格外寂静,只有“寒磬”声在响,这更增添了寺院的幽静之感,同时烘托出游人的心境之静。“问酒杯”三字,既表明寺内有人,也表明寺内的客人正在饮酒作乐。
尾联“吟眺已忘山路远,兴随烟月放歌回。”写游后的感受。“吟眺”两句既是写景,又寓情。这里用了一个“已”字,将游人的心境表达得十分准确、生动。游人在山水之中,忘却了旅途的劳累,心情十分舒畅。“兴随烟月放歌回”,进一步抒发了游人在山水之间畅游的快乐之情。
全诗以记事为主,叙事中又夹杂抒情,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之中,使人如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