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门峭削半侵天,亡国遗踪倍可怜。
云树尚疑宫扇影,海氛犹似御炉烟。
珠襦埋没空山里,玉殿荒凉逝水前。
一自翠华流落后,至今陵木怨啼鹃。
【注释】厓山:今广东新会南的一个小岛。张山人:作者的朋友张邦基,字山人。苏给事:名过(gōu),字公度,曾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十咏:即《和张山人苏给事厓山十咏》,共十首七绝诗。
【译文】海门山峭削险峻,半截插入云霄;亡国之君遗踪倍受怜惜。
云雾迷离树影疑宫殿的扇子扇动,海风弥漫仿佛御炉烟气。
珠襦被埋没在空无一人的山里,玉殿荒凉在流去的江水前。
自从翠华龙驾流落之后,至今陵木上还有怨啼的杜鹃。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张山人苏给事等同游崖山所作,为“和张山人苏给事厓山十咏”之一。《宋史·张邦基传》载:“崖山之役,邦基及第。”此诗是一首七律,从崖山写起,最后归结到陵木上的怨啼的杜鹃鸟。
开头两句写崖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自然景色。“厓门”,指崖山入江处。“峭削”,形容崖山地势险峻。“侵天”,言崖山之高,几乎插天而立。诗人用“半侵天”三字写出了崖山的雄伟壮丽。“亡国遗踪”,点出崖山是南宋灭亡的地方,“亡国之君遗踪倍可怜”,是说南宋皇帝遗留下的踪迹更加令人痛心。“尚疑宫扇”,“犹似御炉烟”,以拟人的手法,把云雾、树影写得有情有意,使整个江山显得更具有生气,也更富有情趣,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的怀念。
第三句写崖山的景物,“云树”,指的是山上茂密的树木。“犹似”,表示好像、似乎的意思。“宫扇影”,这里指山峰耸立如宫扇,形象生动。“御炉烟”,“御炉”,指皇帝用的香炉。“烟”,这里是比喻,意指山间飘来的云雾。“犹似”,还是表示好像、似乎的意思。“御炉烟”,使人联想到皇帝临朝时香烟缭绕的景象,暗示着宋朝的覆灭与皇帝的荒淫有关。这一句将景物与人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感慨。
第四句写崖山的陵墓,“珠襦”,“襦”是短衣的意思,用来形容珠襦的华丽。“埋没”,意指陵墓被淹没。“空山里”,意指陵墓所在的深山里。这句诗的意思是,南宋的皇陵被海水淹没,成为荒废的陵园,无人问津。“玉殿”,“玉殿”,指陵墓前的石雕建筑。“荒凉逝水”,意思是说,陵墓前的石雕建筑已经残破不堪,犹如流水一般逝去。这里的“逝水”既是对陵墓前的石雕建筑的形象描写,也是对历史无情流逝的一种象征。
第五句写崖山的自然环境,“一自翠华流落后”,意为自从皇帝的翠华龙驾离开后。“翠华”,指皇帝所乘之车,这里借指皇帝。“流落”,这里指皇帝离开后,留下了一片荒凉的景象。“至今陵木”,意指南宋皇帝的陵墓。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今仍然有人在陵木上发出怨啼的杜鹃鸟声,这是对南宋皇帝的哀悼。
整首诗从崖山写起,以景入情,最后归结到陵木上的怨啼的杜鹃鸟。通过对崖山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皇帝的哀思之情。同时,通过景物的变化和历史变迁,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