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无处避啼鹃,风雨冥冥极漏天。
石齿啮人行不得,马蹄施铁踏将穿。
遗苗出没溪山险,戌卒艰虞堡寨连。
谁是于今赵充国,可同樽俎说安边。

《和王昌龄韵·镇远道中》是明代诗人陈子升的作品。此诗为作者在贵州镇远道中,触景生情而作。

首联写“春愁无处避啼鹃”:啼鹃,传说中蜀地杜鹃鸟悲啼不已,古人以为其声能传千里。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但诗人却因战乱流离而愁肠百结,无法排遣,只能任凭春风吹过耳边,那凄厉的杜鹃啼鸣声便随风而去——这就是“春愁无处避啼鹃”,也即“无人解春愁”。

颔联“马蹄施铁踏将穿”:这是说,马儿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进,蹄下被石头咬得发出声响,仿佛在告诫人们,这里太危险了!“石齿啮人行不得”中的“啮”字,形容石头像利齿一般,紧紧地咬住行人不放;又以“施铁”来形容马蹄的坚硬,仿佛有铁鞋一样可以踏穿一切。这两句诗把山险水恶写得淋漓尽致。

颈联“遗苗出没溪山险,戌卒艰虞堡寨连”:这是说,溪边的野草杂树丛生,随时可能被暴雨冲刷得无影无踪,而那些戍守边疆的士兵,他们所居住的堡寨却接连不断,让人望而生畏。这里的“遗苗”指代被风雨冲刷得一塌糊涂、难以辨认的荒野,“戌卒艰虞堡寨连”则是指那些驻守边防、日夜警戒的士兵。

尾联“谁是于今赵充国,可同樽俎说安边”:这是说,今天还有谁能像我赵充国一样善于处理边疆事务呢?我倒想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共商国家大计,共同商讨如何安定边境问题,让天下太平。这里的“赵充国”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名将赵充国,他曾经成功地平定了羌族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贵州镇远道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渴望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又展示了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深深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