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江南一望中,便将迟早判春风。
江南二月桃开尽,江北梅花正作丛。

【注释】即事:眼前之事。四首:这里指四幅画。江北江南,泛指长江以南。春:春天。作丛:开花成丛。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春天景色的赞美。诗的前两句是说:站在江边放眼望去,南北各地的春景一目了然;春天一到,早晚之间,就判明了春风的迟早。第三句是说:南方二月桃花开尽了,而北方梅树却正当花开时节,一簇簇梅花盛开,正与桃树相映成趣。后三联写江南早梅,江北晚桃。

“江北江南”点出地域之广阔,但“春来早晚”一句,则见诗人立足之地,正是江南。这一句中,“江北江南”与“春来早晚”,构成一个对比关系,既表现了诗人立足之点,又显示了他观察的广度和视野的宽广。

“江北江南”中的“北”字与“南”字相对,在字面上是平列的。但诗人却从“春来早晚”这一时间概念出发,巧妙地将“南”与“北”联系起来。“春来早晚”不仅指季节的转换,而且暗寓着时局的变化。诗人立足江南,面对江北,他看到江南的春天来得早一些,而江北的春天要晚一些。这就暗示出江南地区相对稳定,而江北地区则动荡不安,形势危急。诗人以“江北江南一望中”开头,就写出了这种局势。

“便将迟早判春风”中的“判”,是判辨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我凭窗眺望,把南北两地春到的时间,判给早春的春风。“判”字,是此诗中最精彩的字眼之一,它使读者感到诗人对形势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预见。

“江南二月桃开尽,江北梅花正作丛”二句,描写景物,也含有比兴寄托。南朝乐府《杨叛儿》云:“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诗人用此意。意思是说:在江南,到了二月桃花已经开尽了,而江北的梅花才刚刚盛开。“正作丛”,正说明梅花盛开得特别旺盛。诗人在这里通过描绘江南早梅、江北晚桃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